他還是想去上學的,在老家的時候,就想去上學。
爺爺奶奶總說,他們給年崽攢學費,讓他以后好好念書,考大學,當大學生。
后來又見著余妙妙這個村里唯一的大學生,更激發了景年對學習的興趣,所以他對學校,有很深的濾鏡。
哪怕明知道那是個陌生環境,媽媽一提,他依舊興高采烈的表示,自己要去上學。
宗廷皺著眉“幼兒園有什么好,你想學什么,我都能教你。”
“對啊”宗廷一拍手,“你別去幼兒園了,以后每天來我家,你想學什么我都能教你,或者你跟我一起學,我的家教老師絕對比幼兒園老師厲害。”
“阿廷,你不去學校嗎”景年疑惑地問。
怎么會不上學呢他老家村里的小孩兒不上學,是家里窮,讀不起,學校不要教學費,書本費還是要的。
七八歲的孩子,在鄉下算半個勞力了,家務活兒都做得。
到了十二三歲讀初中的時候,下地能頂半個大人,要是去上學,中學得住宿。
住宿費、伙食費,這些都是錢。
吃得能自己帶,交糧食到學校,但對于農民們來說,糧食就是錢。
供養一個孩子讀書,即便能一路順風順水讀到高中,其中的花費,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所以村里人覺得,孩子略識幾個字,不做個睜眼瞎就行了,反正讀到高中,最后要不出去打工,要不回來種地。
打工初中生小學生,一樣能打工,一樣是賣苦力,早出去幾年,還能早賺錢。
林爺爺和林奶奶算得上有遠見的,又或者太疼愛景年,所以懷抱希望,攢錢給他,又經常跟他講,讓他考大學,以后別走父母村人的老路,賣苦力賺錢。
因此在景年看來,不上學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窮。
宗廷家里明顯不窮,怎么也不去上學呢
哦,他說有家庭教師,但景年不是很能理解,在他心里,學校跟知識是劃等號的。
上學,讀書,學習,考大學,才是他能理解的正常過程。
“你不考大學嗎,以后”景年好奇地問。
宗廷不愿意在景年面前提起自己的病,隨便找了個理由“學校老師教的太慢了,我在家學習。”
“大學會考的。”他說“等我想考的時候,就去考了。”
“哇”景年張大嘴巴,發出驚嘆聲“那你什么時候考,告訴我好不好”
宗廷“干嘛”
“我想看看大學是怎么考的。”景年捧著臉,滿眼憧憬“我以后,也要考大學,當大學生。”
宗廷抓住機會誘惑他“你要是跟我一起學,保準能更快考大學。”
景年被他忽悠得頭暈,但是他從小的理念就是要上學,爺爺奶奶讓他讀書上學,姨姨也說去學校好好學習,媽媽特意給他找了很好很好的學校。
所以,景年在這方面,難得堅定“我要去學校。”
宗廷“”
他有點兒不高興,扔下魔方站起來,居高臨下地看著坐在地上的年崽“學校有什么好的,你聽我的不就行了。”
景年仰著小腦袋,他看出來宗廷生氣了,一扭一扭往他身邊挪動,蹭到宗廷跟前兒,抓著他衣擺,聲音很小,卻很堅定“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