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干活兒,不管是種地還是在外打零工,陸文元作為家里最壯的壯勞力,又是兄弟中的老大,理所當然頂在前頭。
可輪到討論分家的時候,他就完全不如雙生胞弟了。
陸文仲不如他高壯力氣大,但腦子比他靈活十倍。
他兩句話放出去,一句頂得偏心的陸家二老無話可說,一句逼得陸文達表態,不會與他們爭家產。
而且,陸文達還得自己說清楚,他想怎么分。
要的多了,剛才的話便是自打臉,要的少了要的少了,陸文仲的目的就達到了。
三房少分,那他們二房和大房就多分。
爹娘偏心,偏的是老三,對他和大哥沒有多大區別。
他和大兄是雙生子,也不存在那種老二夾在中間沒人關注沒人愛的情況,所以大概率是給他們平分。
即便給大房多分一些,陸文仲也覺得理所應當。
大兄力氣大人老實,干的活兒多且重,打零工掙的錢也比他多。
他還會克扣一些下來給妻兒用,大哥掙的錢全交公了。
雖然陸文仲覺得他大兄有點兒傻,但這不妨礙他敬重大兄,陸文元作為長兄,對下面兩個弟弟十分照顧,哪怕陸文仲只比他小半刻鐘。
所以若是爹娘要多分一些家產給大房,那就分吧,陸文仲覺得可以接受。
現在就看老三如何發話了。
陸文達方才說話之前,已經思量好了,此時被陸文仲逼到面上,也不慌張,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二兄不必咄咄逼人,我既花用了家中積蓄讀書,那刨除我趕考所需費用,家中田產我三房不分便是。”
“什么這怎么行”
其他人還沒說話,陸劉氏先叫了起來“怎么能不給老三分田,那他靠什么過活”
對于農人而言,最大的財富便是田產,別看陸家日子過得窮巴巴的,那是因為家里供了兩個讀書人。
而農人想掙錢,多數還是在地里刨,打零工掙的那一點兒,只能算錦上添花。
陸家田可不少,家里有地十七畝,其中十三畝是陸滿倉從他爹那繼承來的,他兄弟幾個就活他一個,有個雙生哥哥幼時夭折了。
獨子,繼承了他爹所有的田產。
剩下四畝是陸滿倉攢錢買下的,他年輕時和妻子種十多畝地,忙不過來,租出去幾畝收租。
那會兒孩子也少,趕上風調雨順年成好,錢就攢下來了。
后來遇著有買地的機會,立刻掏空積蓄,買了四畝地,算是擴大了家產。
當然,這都是發生在陸文達讀書之前,等他開始讀書之后,家里除了迫不得已蓋了幾間房子,再也沒有添置過這種產業了。
這十七畝地,根據肥沃程度又有差別,作價也不同。
每年光糧食收益,約莫能有個二十多兩的樣子。
刨除各種稅收,家中還得留一些糧食供家里人吃用,總不能再花錢去買糧食,剩下的才能拿去換錢。
一年到頭,能有個七八兩銀子結余,就十分了不得了。
陸家過得儉省,撿著粗糧吃,女人孩子分的口糧少,每年還能多賣些糧,能有個十來兩銀子結余。
另外還有家中女人織布刺繡,養雞喂鴨的收益,陸文元陸文仲兄弟去打零工的收益,這樣才勉強能供得陸文達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