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電影世界的結局
二十一世紀,隨著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人們開始溫習過去,無數歷史名人留下傳記,被后人反復揣摩,拍攝出一部部傳記類的電影。
這些人物傳記里,最出名的有兩本作品,一本是屬十九世紀末的傳記作家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囊括了三位主要的人物,德國的貝多芬、意大利的米開朗基羅、俄羅斯的托爾斯泰,可謂是聚集了眾多文藝界名人。
另一本人物傳記就簡單多了,只書寫了一個華人的故事,時間線不長,主要是描寫1871年到1876年期間的故事,與許多其他人的看法。
偏偏就是這本人物傳記,無人敢拍成電影,大導演們生怕自己被歐洲文藝界拉黑。
注意了,是歐洲文藝界,不局限于某個國家,早就有很多作家協會、美術協會發出警告在沒有遇到合適的華裔演員之前,誰都不許為了賺錢而昧著良心碰這部作品。
一是難度太高了,找不到眾人心目中的主演。
二是傳記作品的背后牽扯甚廣。
創作者和涉及人員乃十九世紀末的文藝界人士,他們的后人大部分還活躍在二十一世紀的文藝界,形成了家族性的文化產業。
稍有不慎,整個劇組吃官司都很正常,網絡上不斷有人叫囂著要拍這部電影,卻最后連聲音都沒有了的原因就是如此。
它有一個簡單的書名王秋傳。
作者愛爾蘭奧斯卡王爾德。
“故事講述了一位名為王秋的華裔在歐洲旅行,認識了英國人奧斯卡王爾德,因為喜愛文學作品,從而步入文藝界的經歷”
這一次,文藝界的聚會地點在巴黎,歐洲作家們在低頭翻書,好奇地看向其他人。
很多外界不知名、但是在內部圈子里姓氏響當當的文藝界人士就在這里開會,針對王秋傳這部作品進行反復討論。
以道格拉斯為姓氏的文藝片導演說道“他面纏繃帶,不以真面目示人,身著黑色西裝,早期以容貌被燒毀為理由,躲避了人們的視線,第一次正視露出真面目,是在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但也有人說”
羅曼羅蘭的后人扯出一抹鋒銳的笑容,了自己家傳的第一手情報“王秋先生與奧斯卡王爾德同居先生的期間,奧斯卡王爾德先生每日送花給對方,無可自拔地迷戀這個人的容貌,法國的維克多雨果先生也見過他的容貌,所以愿意跟王秋先生一起投資披薩店。”
此言一出,奧斯卡王爾德的后人捂住臉,自己的先祖在傳記里有多迷戀王秋,世人皆知,沒有人相信奧斯卡王爾德是被冤枉的。
“針對此事,我要為雨果先祖表態,王秋先生出現的時候,雨果先祖年事已高,他與王秋先生是忘年交,絕對不愛同性,不要以訛傳訛。”
一位年輕的雨果小姐信誓旦旦說道。
現場許多文豪的后人,發出了唏噓聲,有一人假裝不經意間地說道“聽說雨果傳里,雨果先生晚年經常對著東方發呆,水墨畫里有經常有一位東方人的人影”
雨果小姐反駁“畫朋友很正常”
立馬就有人抖落“哦,還貼身帶著王秋先生的照片,去世后要求一同”
協會主席發出了咳嗽聲,打斷了后面不禮貌的猜測,把話題調整回今天最重要的內容。
“諸位,請聽我一言,我們早已秘密修復了王秋先生的眾多彩色照片,還保存了十九世紀末歷史上第一卷短視頻,如今ai換臉技術成熟,說明我們有機會拍攝王秋傳的電影了。”
臺下的眾人發出了一陣騷動。
華裔作家們內心直呼好家伙,你們收藏了這么多好東西,一百多年來也不肯對外分享
王秋,十九世紀末全球知名的東方美人,華裔富豪,橫掃歐洲文壇的魔鬼編輯。
奧斯卡王爾德的后人想要低調,現在忍不住道“主演選擇誰我們有人選了嗎”
讓現有的演員扮演王秋太難了。
演技好的,容貌不過關,單純皮囊漂亮的人,又無法漂亮到那種青史留名的程度。
王秋的皮相、骨相俱美,傳言眸色純黑,眼白不染纖塵,黑白照上的姿態無可挑剔。各國教育部為了防止照片帶壞未成年人,在歷史書上都不敢刊登他的正臉照片,用繃帶臉當代替。
看過王秋的黑白照的人們都明白,那是碾壓級一個時代的神級美貌,打破美的局限性,橫跨百年也讓無數人恨不得穿越回去見一見真人。
協會會長與身邊的電影協會會長小聲議論了一遍,再三確認后,敲定下了主演的身份。
“主演選擇華裔頂級男演員,在外形上盡量貼合王秋先生本人,你們誰有王秋先生的身體信息,不要遮遮掩掩,為了電影,立刻給我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