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的太子是天上派來輔佐圣天子的神子,能發明出那么多造福老百姓機器的準太子妃,肯定也是天上派來負責圣天子的神女。
神子和神女,果真是天生一對啊。
我們老百姓,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過啰。
太子和準太子妃的聲望變得越來越高,并沒有影響康熙的地位。
康熙現在幾個能干正事的孩子,都被稱為是神靈星官降世,連胤祉也如愿以償拿到了屬于他的神仙稱號民間正在為他是文曲星君還是龍九子負屃而爭論不休。
那么能生出這么多神仙兒子的康熙皇帝,他本身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吧
胤祉能獲得此文名,不是因為他逼死了幾個官員,而是他在報紙上吵架的馬甲號爆了。
報紙造價仍舊很高,賣十個銅子,但比起其他書籍來說,便宜太多了。
認識字的人總會有三倆也認識字的好友,大家一起湊一湊,輪流購買,每期報紙都能看;
茶館酒樓的評書先生多了一項讀報紙的業務,那抑揚頓挫的聲音讀報紙上文人們的辯論,比話本還更讓熱血沸騰;
街頭巷尾也多了一些讀報紙的老書生,他們大部分人不要錢,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老百姓多了解一些東西。
老百姓們一般都會在聽完報紙后,悄悄留下些東西,一個雞蛋,一把米面,一尺布頭悄悄放下,悄悄離去。
老書生打開門,往地上一瞅笑著拎著東西回房。
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總說百姓愚昧不知恩,百姓真的不知恩嗎
報紙已經發行了好幾月,至少京中老百姓已經習慣報紙的存在,并根據報紙的辯論激烈程度,來判斷哪些人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如胤祉這種一噴多且年幼的“文人”,自然是大才。
于是胤祉突然揚名,就可想而知了。
文人們見到胤祉揚名的辦法,很想模仿。
康熙把報紙抓得特別嚴格,現在只準京中出版報紙,其他私自印刷報紙議論時政都是死罪。
即使地方上想要將報紙改個名字,弄個什么“文人清談”之類的名字,他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與皇家出版社競爭。
從成本上來說,有新印刷機后,印刷的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京城的報紙,就算運到邊疆、甚至海外,其價格也比本地文人豪強們自己折騰的“報紙”要便宜許多。
從內容上來說,京中的報紙可以暢所欲言,文人辯論只占一個版,其他有政策解讀、法律解讀、種田織布小技巧、以及有趣的故事。
對地方上的老百姓來說,就算他們拿到報紙時已經過了時效,但其中內容仍舊非常有用。
比如皇帝免了什么地方的賦稅,而他們這里還有人繼續征收賦稅,就可以糾集一群讀書人悄悄上京告御狀啦。
地方官一度想要禁止本地閱讀報紙,但他們敢這么做,就是造反。
于是,他們發行的刊物,還是和他們以前發行的詩稿一樣,屬于文人自娛自樂,無法讓老百姓買賬。
不僅如此,隨著老百姓了解了政策,一股自下而上的對地方官的監督勢力逐漸形成。
康熙在胤礽的見建議下,專門創建了一個部門,來接待這些上訪群眾。
不過康熙也定下了嚴格的規章,來懲罰誣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