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板著臉“這哪能叫壓榨你這些日子朕可曾讓你處理過政務你都躲懶了,朕要你幾張畫怎么了”
此事說來挺玄學的。
之前康熙年年有大事發生,太皇太后崩逝后,大清突然安靜下來。
康熙見胤礽神情懨懨,一直沒緩過來,便把一直欠著的假期給了胤礽,不再差遣胤礽做事,讓胤礽能安心地待在宮里學習和陪弟弟。
胤礽終于閑了下來,一邊教弟弟,一邊梳理自己做過的事。
梳理之后,胤礽不由感慨,自己哪是推動歷史進程,而是被歷史進程推著走啊。
為什么他年紀這么小卻這么忙因為該在那個時間點發生的大事,不會因為胤礽穿越就不發生。
除了出使海外是他主動出擊以外,無論是對臺灣、沙俄還是準噶爾的戰爭,還是山西、浙江等地的貪腐,原本就是這個時間點會出現的事。
康熙早期勤政,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多在康熙早年發生。能改變大清的機會,也自然只有在這段時間去做。
所以胤礽才這么急躁,這么忙碌,好像一直被一根無形的鞭子抽打。
若以胤礽自己的年齡為基準點,胤礽十六歲以前,康熙朝日新月異,年年都有大事發生,也年年都有新政策推出。
胤礽十六歲之后,除了二征三征噶爾丹,康熙朝就幾乎停滯了,唯一一件關系民生的大事就是“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胤礽十六歲,為康熙二十九年。
而康熙駕崩,在康熙六十一年。
四舍五入下,康熙執政前一半時間在勵精圖治增強國力,后一半時間就進入九龍奪嫡消耗國力。
雖然現在康熙對胤礽非常好,但歷史上哪個被皇帝猜忌的太子,早年不是特別受皇帝信任愛護
胤礽之前強勢且任性的插手各種政務,是仗著他年歲尚小,康熙還將他看做被自己護在羽翼下的稚兒。
待及冠成親之后,他就要開始低調謙虛,能不動就不動,才能維持已經開創的局面。
胤礽列下自己已經開創的局面。
朝中漢臣的南北黨爭和滿臣的奪嫡黨爭仍在繼續,這不可避免。好在自己和大哥勢頭強大,朝堂上現在只是小打小鬧;
南方土地兼并經過在浙江的殺雞儆猴,其他地方稍稍收斂了一些,再加上報紙能將朝中的政策傳遞到基層老百姓耳中,豪強和地方官都謹慎了不少;
海外商業已經開始發力,但朝中還缺少約束海外貿易的相關法律法規。這不能一蹴而就,待及冠之后,胤礽不能再搞大事,就會主要處理這件事;
擴充海外勢力,胤礽在等1694年,即康熙三十三年的歐洲大寒災。大清已經低價囤積了不少糧食,海軍也在擴建,就等著歐洲大寒災,以糧食為武器,強勢吞并海外老牌殖民國家的勢力范圍;
文化方面,清算曲阜孔家和報紙的發行,給文化革新奠定了良好基礎。能不能守住這個基礎,就要看新百家、新儒家的發展,以及大清科學院能不能拿出更具有轟動效應的成果;
民族融合方面,剃發令的廢除與“炎黃共主”的神話故事廣泛流傳,再加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過,各地起義幾乎絕跡,偶爾零星幾例,都是當地地方官和豪強不當人,逼迫百姓沒活路
一條一條列下,胤礽恍然。
他好似做了許多事,又好似仍舊束縛在這個世界本來就存在的歷史進程之內該發生的事還是照常發生,只是隨著他的介入,那些事改變了過程和結果。
人的能力是有極限的,無法逆時代而行。順著歷史的潮流,他應該把能做的都做到了吧
胤礽不確定地想。
人閑下來就容易想東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