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著康熙又想找幾個大臣揍,胤礽好不容易用看弟弟和好的借口,把康熙拐出門散心,讓康熙心情好了一些。
這一回來,康熙又要徘徊在破防邊緣了。
“朕不過是要完成太皇太后遺愿這群畜生為何非得與朕為難”
康熙把折子扔在了地上,胤礽嘆了口氣,把折子撿起來。
別說康熙,連胤礽都沒想到,此事居然會這么麻煩。
太皇太后崩逝時有遺言,清太宗皇太極已經駕崩多年,她不欲開皇太極陵墓打擾皇太極的安寧,想挨著兒子孫兒下葬。
這可能不合乎禮儀,但大清入關之后,禮儀都是從康熙這一朝定的,本應阻力不是很大。
其實太皇太后不和皇太極合葬,除了不愿打擾皇太極、更親近兒子孫子之外,還有為康熙著相原因。
大清入關之前,滿族人是火葬。皇太極和他后宮嬪妃皆為火葬,陵墓內只有骨灰盒。
但大清入關之后,喪葬遵循前朝帝王禮儀,改為了土葬。比如康熙之前死的兩任皇后皆為土葬。
那么太皇太后該火葬還是土葬
接受了漢家習俗、對太皇太后感情極深的康熙,是絕不能容忍太皇太后火葬,燒得只剩下一把灰。
而如果太皇太后不火葬,那么皇太極的陵墓里,除了太皇太后一副棺材,其他都是骨灰盒子。這不知道的,還以為太皇太后才是皇帝呢。
太皇太后不想讓康熙為難,便主動開口要隨著康熙下葬,這樣大家一伙兒都土葬,不用吵架了。
第一世中,胤礽并不知曉太皇太后下葬時文武百官和康熙的博弈。
他只記得,康熙因思念太皇太后修建了暫安奉殿,不肯讓太皇太后下葬,每年都去探望。
太皇太后是在康熙駕崩后,由雍正在暫安奉殿原地起陵墓安葬,名為昭西陵。
開了這個先例之后,大清之后許多太后都不與皇帝合葬了。
這一世,胤礽才明白,太皇太后下葬的背后,居然涉及了例如滿漢移俗、宗室與皇帝爭奪話語權等問題。
討論太皇太后下葬禮儀只是一個借口,他們要用這個借口逼迫皇帝讓步,停止康熙全面漢化、削減宗室權力的政策。
只要康熙這次松口,接下來他們就能故技重施,讓康熙再次松口。
兩方都不妥協,才導致康熙在駕崩之前,都沒能讓太皇太后入土為安。
可上一世的康熙或許還能后退一步,將此事“暫且擱置”,等后人來解決太皇太后多年不下葬,到了下一任皇帝繼位,大臣們只能同意太皇太后就地安葬。
但這一世的康熙可沒有那么好說話。
胤礽心里也憋著氣,不愿太皇太后因為這些莫名其妙的爭吵,如前世那樣近四十年不能下葬,便站在了康熙這一邊。
于是康熙力排眾議,拆掉太皇太后生前喜歡的宮殿,在順治帝的孝陵附近修筑陵墓前世康熙修的是暫安奉殿,這一世直接修陵墓了。
之后太皇太后的梓宮暫時安放在鞏華城,待陵墓修好,直接下葬。
大臣們還以為康熙會和他們吵下去,哪知道康熙吵了幾月沒吵出結果,直接不理睬他們,直接執行了。
大臣們驚怒異常,想用撂挑子的方式來阻止康熙。
他們都不做事,皇帝總不能自己去吧
哪知道,朝中在康熙耕耘多年下,已經有了許多只忠于康熙的人。這些人大多是滿臣中年輕一輩,和漢臣中的強儒。
他們數量雖可能不多,但做事能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