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因中后期的寬容和怠政,也在史書上被吹成了仁君。
若他現在按照頭鐵的性子繼續施展“暴政”,他擔心“清世宗”的名字就要落在康熙頭上了。
說不準,康熙不但是“清世宗”,還會叫“清武帝”。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康熙也不是沒想過這一點,他還真想讓那群人老老實實領俸祿過活。
雖然沒有八旗供奉,他們不是有賜予的田地莊子嗎怎么就活不了當他不知道那群勛貴各個都有千萬傾的良田嗎
至于宗室,他都打算把皇子們封疆海外了,要內地的供奉干什么
康熙認為一點問題都沒有。
從理論上來說,康熙所想的的確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關鍵是你這是要從對方手里摳東西出來,這已經無關理論,而是人心了。
胤礽只能加重了手中的力道,希望能給康熙松筋活血的同時,也能讓康熙腦子里的熱血回流,別腦子一熱,真的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
胤礽認為,當一個好皇帝最重要的不是看著開疆擴土之功,而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想著每一個政策會給百姓帶來什么樣的苦難。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是他們不想打仗嗎
就漢景帝當太子的時候,能因為輸棋就把堂兄腦子砸開花,導致藩王為兒子報仇叛亂的暴躁性子,你說他不想打仗
只是不能罷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在百姓生計還很艱難的時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胤礽做的那些事,都在腦子中考慮過無數遍,確認不會對老百姓造成額外負擔,才敢實施。
比如他哪怕在杭州殺得豪強們人頭滾滾,老百姓的生計不會因為他殺豪強而降低,反倒是因為分得了田地而生活更好。
比如推廣報紙,他只在京城推廣,這樣他才能保證報紙的成本不被攤牌在百姓身上;
再比如訓練新軍,前期是康熙內庫出錢,后期是常泰這個海商頭子在偷偷送錢。
可以說,康熙現在這么囂張頭鐵,根本不擔心國庫問題,就是常泰和胤礽出海慣出來的。
胤礽當初咬緊牙關早早出海,就是為了打通商路,賺取更多的銀錢和糧食,為之后改革做準備。
改革肯定會流血犧牲,改革也肯定會波及到無辜的百姓,一不小心就是生靈涂炭。
國家要有足夠的銀錢和糧食儲備,才能有足夠的機會試錯。
可胤礽萬萬沒想到,他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會被康熙肆意揮霍。
他和康熙執政理念的最大矛盾,就在于康熙只要保持大清大局穩定就好,胤礽關注點更細微,他希望最好盡可能的不傷害已經足夠悲慘的百姓。
其實當封建王朝的皇帝,康熙比胤礽更適合。胤礽這樣束手束腳,有時候反而會錯失機會。
而且胤礽只是太子,康熙才是這個大清的皇帝。所以當康熙下定決心,胤礽只盡到規勸的責任,便一心康熙的政策查缺補漏收拾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