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不好設伏。
康熙當初確定合圍戰術,有一點原因便是擔心噶爾丹調頭跑回草原。草原東南西北都能跑,他們把馬蹄跑廢了,也追都追不上。
不過胤禔在這里駐扎了超過一年,早就將附近地形了如指掌。
胤礽研究了詳細地圖之后,在一處噶爾丹最可能撤退的地點設伏。
但這設伏,并不是完全的設伏。
他居然讓人把皇太子的儀仗拿了出來,還點燃了火把,就差沒拿大喇叭喊,“我大清太子在此”。
胤礽在賭。
第一,賭噶爾丹相信大清魯莽自大的太子在這里,身為梟雄,噶爾丹或許想與太子正面交鋒一次;
第二,他賭噶爾丹以為這只是故布疑陣,其他地方有更多的伏兵,于是只從這里沖陣。
太子的儀仗不能隨便使用,其使用肯定經過了太子本身同意,擁有較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當然也可能是太子率領重兵等著。噶爾丹肯定也早就得知情報,太子在大戰開始時,人還在大清軍營中。
大清軍隊和噶爾丹的軍隊正在鏖戰,太子不會突然變出許多兵來堵他。
所以要么是太子故布疑陣,要么是魯莽。
當然,事情也有意外。噶爾丹可能不跟著胤礽的判斷走,直接繞道。
這時候就看納蘭性德的本事了。
只要納蘭性德能率領中路軍追擊及時,咬著噶爾丹不放,噶爾丹就大概率會直接走最好逃的路,與太子所設埋伏正面相撞,不會繞道。
在冷兵器時代雙方交戰,不過盡人事聽天命。胤礽就只能做到這么多。
他再次唾棄自己為什么不是工科生。要是他能攀科技樹把飛機搞出來,噶爾丹隨便跑,跑得過飛機的偵查范圍算他輸。
胤礽胡思亂想時,偵察的士兵回來報告,噶爾丹朝著他們來了。
士兵振奮,曹寅擔心無比“太子殿下”
胤礽搖了搖頭,將長火銃拿出來。
曹寅嘆了一口氣,只好按照胤礽的吩咐排兵布陣。
胤礽從馬背上跳下來,站到搭好的高臺上,將長火銃架到一個鐵架子上。
噶爾丹的軍隊越來越近,近的能看到他們的旗幟。
噶爾丹頭戴鐵頭盔,穿著鐵片盔甲,連馬都披著甲,就像是一只難啃的大烏龜。
他仗著自己披著重甲,一馬當先,毫不畏懼的朝著太子的儀仗沖過來。
胤礽從小營養好,所以沒有夜盲癥。再加上今天月明星稀,萬里無云,連老天爺都在幫助胤礽。即使是夜晚,胤礽也看到了那一隊人馬中裝備最好、跑得最快的人。
雖噶爾丹可能在逃跑時和三國時期某曹賊一樣換衣服,胤礽可不管他們多了。
“嘭”。
一聲槍響,擦過噶爾丹肩甲。
胤礽長嘆了一口氣。
即使有子彈時間,但昏暗的視線、馬匹行進的高速度、火銃本身的缺陷,要擊中噶爾丹仍舊很難。
不過胤礽這一槍,既是狙擊,也是信號。
胤礽槍響時,曹寅率領火銃隊完成了陣型,下馬半蹲,從幾米高的小山丘上,居高臨下射擊。
當一隊火銃手射擊完畢之后,立刻后退,第二隊上前,兩隊穿插,第二隊繼續射擊。
這是大明云南沐英沐王爺所創的三疊陣。
這三疊陣還有變種,即后面的人上彈,將火銃遞給前面的士兵,這樣就能讓射技更好的士兵連射。
胤礽還是采取的最早的三疊陣。
火銃射擊時后坐力很大,晚上射擊的精神壓力也大,輪番射擊時每個士兵都能稍作休息,以便更好的集中精神。
胤礽所帶這一千勇士都是輕裝部隊,沒有裝配大炮。
不過他們人手一柄大清最先進的火銃,并且也是按照新式士兵的標準培養,并在邊境進行過輪換,都隸屬過新軍。所以可以說,他們目前算是大清最精銳的陸地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