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敢于來西北建功立業的文人,能力和韌性都相當不錯。
他們到來之后,建城和人口登記工作同時進行,甚至開墾都安排上了。
牧民或許是太相信清軍了。即使他們只會牧羊,居然也乖乖聽話,學起了農夫的活。
文人們拿著筆桿子游走在牧民和清軍中間,對軍民和諧的情形熱淚盈眶,文思如泉涌。
身體已經越來越壯實的陳廷敬穿了一身短打,沒有拿筆桿子,而是拿著一柄鋤頭教牧民如何挖地。
但他的錦繡文章已經全在腦子里,回去休息的時候提筆就能寫。
胤礽拉著想去打獵的胤禔巡視了一圈,震驚無比。
他晃著胤禔的肩膀道“大哥他們究竟是怎么這么快就學會牧民方言的”
胤禔晃來晃去打著哈欠道“你不也很快學會了嗎”
胤礽心里憋屈。我這么快學會,是因為我開了記憶力掛啊他們沒開掛,學習速度和我差不多,我不要面子嗎
胤禔白了胤礽一眼,張口就是帶著準噶爾方言特色的蒙古語“很難嗎蒙古語不都差不多。學會了蒙古語,學會這里的方言很簡單。”
胤礽可達鴨抱頭。
是嗎就他一個人認為困難嗎方言是這么好學會的嗎
清軍中的將領們聽到了胤礽的困惑,紛紛搖頭。
不不不不,我們就還沒學會。太子殿下不要把那群文人的學習速度和我們的學習速度相提并論啊
還有直親王您平時不也表現得和我們一樣沒腦子嗎為什么您突然變聰明了
直親王剔牙爺本來就是天才。
費揚古一邊苦學方言,一邊把全軍都安排上。
他美其名曰,以后大家都要駐扎在這里,方言必須得學。
但胤礽看到費揚古那扭曲的表情,總覺得費揚古只是自己痛苦,就想讓全軍將士和他一起痛苦。
不過將士們多學些東西是好事,胤礽不但沒阻止,還讓將士們與選出來的腦子比較好的牧民或者投靠的準噶爾小貴族們一起向文人們學習經史子集等知識。
行政工作都丟給了陳廷敬,胤礽也閑下來,便為準噶爾編寫教材。
書同文。要將準噶爾徹底同化成大清的領域,教化是第一位。
胤礽先編寫了漢語教材和算術教材,又編寫了地方史書。這“自古以來”,是拉近認同感的好方法。
胤禔看了一眼胤礽忙碌的東西,拔腿就跑,都不進胤礽的大帳同睡了。
雖然胤禔被康熙的填鴨教育下,也算得上學富五車。但他脫離了康熙的管束之后,除了兵書之外,看到字多的東西都頭疼。
比起陪弟弟編書,他更樂意去給陳師傅打下手,哪怕去建城的工地上搬沙袋。
陳廷敬師傅十分無語,非常想找戒尺敲大阿哥的腦袋“編書能提升直親王您的聲望,請直親王去幫太子”
直親王肩膀一聳,手一攤“這聲望,本王不要也罷。”
陳廷敬開始擼袖子。
直親王警告陳廷敬“陳師傅,你打不過本王,別動手,動手你吃虧。”
陳廷敬氣得倒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