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十二年到康熙三十三年間的冬天非常冷。
這并不是因為失去了許多老臣,康熙和胤礽主觀感到的冷。
康熙三十三年就是歐洲大寒災所發生的的1694年。雖然以大清的地理位置,受寒災影響沒有那么大。但這冬季,仍舊比尋常冷一些。
病弱的老人們每年冬天都是一個難過的坎,康熙三十二年到康熙三十三年間的冬天,更是一個猶如鬼門關一樣的大坎。
于是,在這個冬季,康熙的老臣們去世了太多太多。
耳熟能詳的,一面之緣的,記不起名字的康熙耳邊好像天天都能聽到誰病逝,精氣神肉眼可見的頹了。
這些人平時或許對康熙并不重要。但這些人加在一起,對康熙而言就是曾經、過往、青春等等代名詞。
說矯情一點,康熙還活著,卻仿佛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落幕。
胤礽很贊同康熙這個說法。
現在去世的都是曾經隨大清入關的老臣,是幫助順治和康熙坐穩入關龍椅的大臣。他們接連離世,確實是一個時代落幕了。
康熙朝中剩下的人,就基本上是入關后培養的了。
康熙和胤礽心情再沉重,這朝中政務也得繼續做。
因為老臣們逝去太多,新人們紛紛上位。朝中悲傷和喜悅交織,有人剛掉完幾滴眼淚又笑出了聲。
倒不是虛偽,只是人生本就是如此,有喜有悲,悲喜交加。
康熙看到東瀛國王接受冊封,每年納貢;看到琉球國主動要求大清海軍保護,甚至希望皇室全遷到大清京城當一個閑散王爺,把琉球國土交給大清掌管;看到皇子們齊聚高麗,高麗國王恭敬迎接,愿與大清開邊境互通有無,再不設貿易限制,并派使團來大清學習如何通商
他也和胤礽一同笑出了聲。
“好起來了,都好起來了。”康熙感嘆,“周圍穩住了,一切都好起來了,就剩安南。”
康熙能在高麗饑荒的時候,調集糧食幫高麗賑災,他對周邊藩屬政權的善意比胤礽強多了。
聽周圍藩屬都愿意跟隨大清這個宗主國,大家一同出海賺錢,吃好玩好,不再搞事,康熙很滿意。
能不打仗就別打仗,康熙不是好大喜功的人。
胤礽倒是有些不滿,他嘀咕“東瀛怎么這么慫他之前不是很囂張嗎我還以為他們會反抗,我們的大炮能朝著他們岸上打幾炮,他們才屈服。”
為此,他專門讓人把船漆成了金色。
黑色的船哪有金色的船好看,對吧
康熙道“東瀛之前的囂張,都是來源于中原王朝沒有打到過他們本土過。特別是成吉思汗遠征東瀛時遇上了大風,他們便以為自己的島嶼被神靈保護。他們無論怎么在外面挑撥其他國家,他們都有退路。”
胤礽道“現在咱們上岸了,他們發現神風護佑沒用,就直接慫了”
康熙失笑“那不然呢”
胤礽長嘆一口氣“我明白了。”
是啊,明白了,他應該早就明白的。
看看以后東瀛那慫樣,他就應該明白得不能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