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進了翰林院之后,除了一甲和有背景之人,差不多都要五六年才有機會補實缺,相當于再上五六年的學。
翰林院建立的初衷是好的,可能彌補進士們只知道書本知識,不知如何做官的弊端。但明后期起,翰林院也只考些經史子集,考試也基本相當于第二次科舉,基本成了進士們混日子的地方。
官學成為大學之后效果良好,胤礽就想開辦第二所大學。這一所大學就是改革翰林院,讓進士登科之后,進入翰林大學再教育,不浪費那五六年的時間,多學些更實用的知識。
現在有本事也有遠見的大臣已經在自學,大清是時候舉辦正規的官員再教育大學。那些已經在朝為官的大臣們也能在休沐和夜晚去大學上課,和后世的電視大學函授夜班一樣。
官員就應該活到老學到老,不是進士登科當了官就能一輩子高枕無憂。你不學,胤礽就辦個大學逼官員學。
想想后世的公務員,動不動就要上課、做題、考試,這是好傳統啊
康熙非常贊同。
朕都每日手不釋卷,再累也要每日讀書學習,大臣們怎么能比朕懶散
皇帝和太子一致決定,不僅科舉卷起來,科舉完也請你們這些十年寒窗苦讀的人繼續卷。
于是,京中為紅帶子舉人狀告黃帶子辱母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宗室、勛貴、漢軍旗以及漢人們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為這件事吵架的時候,翰林大學悄悄掛牌。
翰林大學只是俗稱,這翰林大學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學,還包括官員再教育,自然需要一個新名字。
胤礽非常損的道“官員應該如水般清廉,才能讓國家如巨木一般繁華,水清木華,水木清華,不如就叫清華”
有了北京大學,怎么能沒有清華大學
打起來打起來
康熙對這個學校名字非常滿意。
于是康熙提筆,重重寫下“清華”二字。
木匠們雕刻時發現,康熙寫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紛紛驚嘆不已。
此事也成為清華建校史上一樁笑談。
之后,清華與北大褪去舊時代的官學氣息,引領了新時代的潮流,成為支撐新華國的中流砥柱。
但兩者互掐的傳統卻也延續下來。
清華文科強大,經濟、社會、外交、傳媒等出現了無數人才;北大則最早時就與大清科學院聯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軍校。
胤礽敲敲自己腦袋。好家伙,兩個大學文理擅長居然顛倒了。
算了,無所謂啦。反正只要兩個大學在后世還能掐起來,胤礽就很高興了。
胤礽也是康熙親兒子,也繼承了康熙樂子人的血脈。
即使他現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兩所大學會打得頭破血流,成為“世仇”,他就高興得想大笑三聲。
當新大學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員再教育的規章制度之時,滿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結果。
最終結果,滿保只是遭遇辱罵圍毆的自衛,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見義勇為,算不上互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