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婚將近,本應該是快樂的時候。
但師長的離世,給這幸福蒙上了一層陰影。
胤禔勸說“顧先生離世前就遺憾沒看到你娶妻生子,你趕緊完成他的遺愿,之后告訴他,你已經成家立業,了卻顧先生一樁心事。”
胤礽這才振作起來。
康熙很佩服這群前明遺民,就想給他們身后名,追封個什么官職。
比如太子的老師顧炎武,一個太子太師太子太傅不為過吧
胤礽趕緊阻止康熙。
顧炎武等人一輩子以明遺民自居,雖肯教導他,也只是希望華夏以后更好,并不是忘記和背叛前明。
尊重他們,就不該追封他們。
康熙嘆氣“好吧,朕給他們立忠良祠如何”
胤礽點頭“還是汗阿瑪想得周到。”
張羅顧炎武等人身后揚名的事,認可他們明遺民的操守,落在了顧太監顧問行身上。
顧問行身為前明太監,康熙知道,他心中一直對前朝舊事難以忘懷。
這并不是顧問行不忠于康熙,也不是不忠于大清,只是那段時間的經歷,總會給顧問行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
顧問行曾經向康熙請求過,待他年老之后,可不可以為當年闖王入京時蒙難的前明賢良立忠良祠。
康熙那時候就已經準許了。
胤礽知道,第一世中顧問行被康熙特準出宮養老,返鄉探親。從康熙三十八年到康熙四十年這期間,他在密云等處為前朝忠良修建了忠良祠,還在寺廟中捐錢為前朝忠良祈福。
現在顧問行可能會提前養老,但這并不是康熙不信任他,而是更愛護他。
第一世康熙幾次親征噶爾丹,內宮中大小諸事都由顧問行處理。
史料中有留存康熙那段時間的書信,外事問監國的太子,內宮之事卻不是妃嬪和太后處理,而是交由顧問行。
胤礽第一世在監國期間也和顧問行交流良多,收獲良多。
直到三征噶爾丹結束,顧問行才拖著垂老的殘軀,辭去總管太監一職,得以休息。
即使是康熙的心腹趙昌,也只是顧問行的副手而已。
至于后世各種清朝小說影視劇中出鏡次數最多的梁九功,便是在康熙三十八年后,即顧問行辭去總管太監職務后,才有被重用的記載,成為康熙新的心腹。
而魏珠,則是在康熙三十一年才進宮,于康熙四十九年后,即梁九功獲罪后才發跡成為康熙身邊的紅人。
趙昌一直處于幕后,雖是康熙的心腹,但不常參與前朝傳旨之事。
顧問行、梁九功和魏珠三位在前朝留名最多的太監,貫穿了整個康熙朝。
康熙的雄途霸業是以三征噶爾丹為分水嶺。顧問行就是輔佐和見證了康熙風華正茂的全盛姿態。與康熙不僅是主仆,更亦師亦友,從康熙對顧問行的書信中就可以看出,康熙甚至視這個前明太監為家人。
康熙舍不得顧問行離開。
但最終,他決定讓顧問行主持完胤礽的大婚之后,放顧問行出宮。
因為康熙真的視顧問行為師友,為家人。作為皇帝和太監,他們之間這樣的情誼十分難得。
顧問行雖年老了,但騎馬的能耐可不比一些年輕的太監們差。
胤礽快馬加鞭趕來的時候,顧問行也同行了。
聽了康熙的旨意后,顧問行感激接旨“奴才來世必結草銜環,報答皇上知遇之恩”
康熙讓人把顧問行扶起來“好了好了,你只要好好養身體,多給朕和太子寫信,多陪伴朕和太子幾年,就算報答朕了。”
康熙嘆氣。陪著他的老人一個又一個的走了,他真的難受啊。
“對了,明珠和索額圖身體還好嗎”康熙想起了另外兩個老伙計。
胤礽無語道“他們倆啊,前段時間又在朝會中斗毆,被我罰禁足了。”
康熙深呼吸“他們還斗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