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康熙拒絕將自然科學基礎理論推廣給全華夏,只在勛貴和官宦子弟中尋找好苗子,以師徒的方式教導。能使用大清皇家科學院教材的學校,只有兩所大學。
康熙的態度很明顯,胤礽便不再多提了。
大清畢竟是一個先家后國的封建王朝。康熙所做一切都是基于維護大清的統治。
所以,科學家的地位很難和文人等同。
所以,康熙絕對不會讓普通老百姓隨意學習自然科學,開老百姓的民智。
康熙此舉當然是落后的,但胤礽無法苛責康熙。
康熙在這個時代,或許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極限。這只是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而已。
其實哪怕是后世,西方的快樂教育不也一樣,盡量不讓底層老百姓有科學邏輯思維
他們連兩位數內加減法都必須按計算器,從出生起、從初高中甚至小學時就開始分流。什么時代的愚民政策,都是一樣。
利用高考,把普通人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邏輯都塞進未成年的腦子里的國家,才是這顆蔚藍星球上難得一見的奇葩。
胤礽和康熙的施政沖突除了推廣自然科學之外,還有關于滿語的態度。
當初努爾哈赤命令人利用蒙語創造出滿語。這種臨時創造出來的語言就是空中樓閣,難學也難理解。
后世有研究學者笑稱,這玩意兒就和甲骨文一樣,實用性確實低,更別說推廣了。
所以當大清滅亡的時候,朝滅政消,滿文很快就銷聲匿跡,滿人自己都忘記了這玩意兒,根本傳不下來。
胤礽認為,滿文增加了滿漢隔閡。取締滿文不可能,滿清勛貴不會同意,也會動搖大清統治根本,但可以創造一個更簡潔的“滿語”。
胤礽拿出了自己的“滿語拼音”方案,把滿語圈點改成了字母,然后“吸漢語的血”,只取音不取意,為漢語注音,將從秦始皇起就沒能完成的“字同音”大工程完成。這樣,大清其他百姓也會“滿語”啦。
好吧,說這么多,其實都是假話。胤礽拿出來的就是漢語拼音而已。
他想打著推廣“更簡潔的滿語”的旗號,把漢語拼音表給弄出來,以讓更多的人更容易學習漢語。
更重要的是,“字同音”對維護國家大一統,與“書同文”一樣重要。官話推廣能減少各地隔閡,讓政令更好的推行。
現在的漢字全是用“切字法”,并不規范,且很繁瑣復雜。光是啟蒙,就需要非常大的門檻。
可以說,若不是有先生手把手的教,學子們要學會認字都很難。
所以在童生考試,許多人字都認不全。
雍正登基后,也試圖推廣官話,曾下旨不會說官話就不準科舉,沒幾年就失敗,就是因為這個切字法要“同音”,實在是太困難。
當然,用某島國的偏旁部首注音也不是不行,但滿洲勛貴想要的滿語,肯定是與漢字長得完全不一樣,否則騙不到他們。
漢語拼音正好符合滿洲勛貴的心理預期。
胤礽摩拳擦掌,要完成四弟弟完不成的事。
可他萬萬沒想到,這一點也被康熙否決了。
康熙并不是不知道滿語的弊端,也不是不知道“字同音”的重要性,但他第一不希望滿語失去表義的功能,第二
康熙居然不希望識字變得太容易。
看到胤礽的愕然,康熙摸著兒子的腦袋道“我知道你有一顆惠澤天下的仁心,但保成啊,你若是敢把拼音拿出來,讓全天下的老百姓只要拿著拼音表就能讀書習字,你大概就活不過明天了,我們大清也大概會立刻滅亡了。”
“這是挖全天下文人的根啊。”
胤礽沉默。
他聲音沙啞道“和科舉制度一樣嗎但科舉制度不也推行了嗎”
康熙道“沒有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亂世削弱士族豪強,隋唐敢做這些事嗎即使這樣,他們也經歷了很多很多代人。你想畢其功于一役,怎么可能朕先做一點,你再做一點,你的兒子再做一點,徐徐圖之。”
“朕知道你想看到怎樣的國家,但在朕在世的時候不可能實現,在你在世的時候大概率也不可能實現。甚至朕的孫子、重孫都實現不了。但我們一步一步鋪墊,說不定到了大清滅亡的時候,就厚積薄發,將你想要的世界實現了。”
大概是聽多了胤礽滿嘴的“大清滅亡后”如何如何,康熙也不再避諱談論大清滅亡的事。
華夏歷史中有那么多強悍的朝代,哪怕是漢差點滅亡后又復國,最后也成了歷史長河中的過眼煙云。
大清不可能例外。
康熙知道胤礽看得很遠,他也不由看得遠了一些。所以他希望胤礽穩一點,再穩一點,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先穩住了國力、不讓海外有可趁之機之后,再小心翼翼對國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