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幾十年后,康熙會形成自己的帝王觀,但現在,他還在艱難摸索中。
胤礽的講解,將康熙心中的迷障輕松破除。
康熙在研讀史書和經義中的困惑,經過胤礽指點之后,終于通透。
康熙讓胤礽暫時中斷,然后重新安排了一遍,讓他可以更長久的聽“汗阿瑪”的教導。
康熙叫來知道一些情況的顧問行和趙昌為他速記胤礽說過的話,自己也拿著紙筆,一遍聽一遍做筆記,常泰橫刀守在帳篷門口。
梁九功也被叫到了帳篷里,端茶送水送糕點,并換紙研墨,伺候三位速記做筆記的人。
胤礽先理清了歷史政治和文化變遷的大致脈絡,各朝各代除了昏君之外衰敗的真正原因之后,開始重點講解讓明朝衰敗的“黨爭”之事。
朝堂局勢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利益。
“黨爭”的根本也是利益,是世族門閥爭斗的變種。
以前北方富足,北方世族門閥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南宋之后,政治中心南移,再加上稻米取代小麥、粟米成為主要高產農作物,南方比北方富足,南方世族門閥開始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
黨爭萬變不離其宗,朝堂上的廝殺,都是為了各自所代表的地方利益。
康熙腦袋里靈光一閃“清官不清,就是為了家族和地區利益”
胤礽點頭“明朝官員俸祿極低,若只拿俸祿,個個都吃不起飯養不起家。既然會餓死,他們還做什么官為了理想或許有人是,但大部分人為利攘。一個清官背后,可能是好幾個豪強支持。”
胤礽想起幾年后,黃河治水的靳輔被污蔑的事。
“比如黃河治水,在治水卓有成效之后,官員定會被彈劾。因為黃河不泛濫之后,他們共同的目標消失,黃河兩岸的人不會愿意再為黃河治水損害自己的利益。”
靳輔被一群漢族清官誣告免官,便是因為他的治水涉及清丈兩岸土地,并讓占用河道的豪強把地吐出來。
那些彈劾他們的清官,如于成龍、郭琇等人,背后都站著北方山東豪強。
他們或許為大清做了許多好事,或許自身品行也不錯,但為了宗族、師友、家鄉人,他們也會做出誣告的事。
這就是初中政治課本上都會提到的“階級局限性”。
康熙想起自己看史書時的一個疑惑“南宋岳飛被十八道金牌召還,是否也涉及南方豪強利益爭奪”
胤礽欣慰道“沒錯。”
康熙立刻露出得意的笑容,就像是被父親夸贊的孩子。
在康熙現在眼中,他就是被汗阿瑪夸獎的孩子。
“無論是北上收付失地的軍費,還是收付北方失地后重建的費用,都會攤在南方人頭上。這對國家有利,但對南方無利。當皇帝和朝廷的威望不夠強大時,岳飛的死亡是必然的。趙構沒有足夠的決心破釜沉舟,扛著南方騷亂給岳飛做后盾,至于那兩個北狩的皇帝其實不重要。”
胤礽解釋道。
“古時起,民可載舟亦可覆舟,說的不是黎民百姓,而是世族。整個華夏國家的經濟和人才都掌握在世族豪強手中,當皇帝不夠強勢、朝廷不夠強大的時候,就只能仰他們鼻息。”
“明朝原本定下以勛貴抗衡世族的方針,但土木堡之變,勛貴集團瓦解,代表地方世族利益的文官集團把控朝政”
胤礽列出東林黨人的籍貫和師承,康熙恍惚間仿佛看到了一張大網,將前明整個朝堂籠罩了起來。
而當胤礽點醒他之前,他居然沒有發現這件事。
康熙回想自己的朝堂,冷汗漣漣。
“大清所做之事,和前明其實差不多,只是把勛貴換做了滿洲勛貴。但勛貴也不能坐大,如何用世族抗衡勛貴,用勛貴抗衡世族,就是你要思考的事。”
胤礽只說情況,不說如何解決。
康熙已經有固定的帝王思維,所思所想和他不一樣。
順治作為封建帝王,和他這個現時代大學生的想法也不一樣。說多了會露餡。
胤礽只是把實施情況擺出來,引導康熙思考。
說完前明之后,胤礽開始理大清現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