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本想把那些三藩任命的偽官都殺了。
三藩之亂即使已經平定,在康熙心中也是一塊觸之極痛的傷口。
除掉鰲拜、正式親政之后,撤藩是康熙執政以來自己決定的第一件大事。
在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即使滿朝文武大多反對,認為應該徐徐圖之。他卻力排眾議,信心十足。
當他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第一次感受到了當皇帝的大權獨攬爽快感。
可很快,三藩反了。
當大軍出征的時候,康熙聽到許多人竊竊私語,指責他一意孤行。
康熙也是這時候開始厭惡索額圖。
索額圖每每與明珠吵架,都會拿逼反三藩說事。他以為是攻訐明珠,卻沒想到若撤藩有錯,皇位上坐著的那個人和明珠犯了同樣的錯誤。
三藩初亂,康熙待在皇宮里,今日聽到某地亂了,明日聽到某處淪陷了,后日又聽到哪些曾經效力于大清的大臣們投靠了三藩
好像全天下都反了。
康熙那時候陷入自我懷疑。他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他會不會讓大清剛得到的基業就葬送在自己手中
發妻赫舍里去世,又給了康熙沉重打擊。
就好像老天爺都在警示他,想要拿走他所有看重的東西。
康熙一度以為自己會被這沉重的壓力逼瘋。但他剛失去了親生母親的兒子抱住了他的手,依賴地蹭了蹭他時,他的心忽的輕松了。
三藩之亂歷經七年終于結束,抱著他不撒手的寶貝兒子也已經六歲,都會進諫言了。
就像是六年前紅猴子似的胤礽抱住康熙的手蹭了蹭,緩解了康熙的壓力一樣,今日胤礽的提議,讓康熙心中壓抑著的火苗悄然熄滅。
康熙本準備用一場盛大的血腥儀式,洗刷掉他因三藩之亂而生的痛苦和憤怒。
胤礽的話讓他冷靜下來,不再被負面感情左右,從一個皇帝的角度重新思考。
第一,三藩攜裹的名士基本都是南方當地的世族豪門。若留他們一命,他們肯定會對大清感恩戴德,大清重建南方的秩序會輕松不少;
第二,三藩叛亂造成了大清朝廷名譽上的損失,以及康熙本人因逼反三藩而受到的質疑,可以借由“蠟丸名單”洗刷一二。
有這兩點理由,就足以已經理智的康熙不殺人了。
既然有好處,那么其他人為什么不提出這個建議為什么那些漢臣們都不會請求他不開殺戒
康熙想著想著,條件反射把胤礽抱進懷里挼了挼。
剛還在裝成熟的胤礽,被康熙挼得一臉懵。
“阿瑪,有人看著呢。”胤礽小聲提醒。
康熙“”糟糕,不小心習慣性地挼兒子了。
康熙掃視了一眼跪在地上的漢臣們。
嗯,還好,漢臣們頭都埋在地上,他只能看到漢臣們的頭頂。那么漢臣們肯定沒看到他在干什么。
“咳,眾愛卿平身,這件事就這樣做吧。”康熙正了正臉色,道,“先讓那些在牢中的叛臣寫自辯折子。”
胤礽豎起食指,放在嘴唇前道“李學士,你可千萬要告訴他們,這事是皇父想要給他們一個機會,可不是你的想法。否則他們都把你當做救命恩人,你的聲勢就過于重了哦。”
康熙失笑“還用你說李卿不比你這個小孩子明白”
胤礽道“可孤也要說一說,顯得孤很聰明。”
叉腰,挺胸,仰頭
康熙沒忍住,使勁按了一下胤礽的腦袋,然后又把胤礽抱懷里挼來挼去。
無所謂了,被看到就被看到,我當父親的,玩自己的兒子怎么了
李光地使勁磕頭“臣明白”
康熙笑道“好了,別跪了,此事就這么定了,李光地和張英留下,其他人先去牢里見見那些叛臣,讓他們好好寫自辯的折子。”
漢臣們磕頭,各自領命退去,只剩下李光地和張英。
康熙重新賜座之后,也不把胤礽放下,保持著把胤礽抱腿上的姿勢,忍不住地得意道“朕的太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