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給常泰交代了許多任務,其中之一就是邀請科學家前往大清,組建大清科學院。
現在大清的西方科學全掌握在傳教士手中。胤礽希望有一些更專業、更單純的科學研究工作者,幫助大清完成基礎科學的奠基。
雖然這個時代的西方人基本全信教,但單純信教和宗教人士是兩回事。
正好大清滿族勛貴因為康熙試圖讓大清走向漢化的事人心惶惶。
對于大清滿族勛貴而言,學什么都可以,不能學漢族。比如大學堂的建立,滿族勛貴就跳著腳舉著雙手支持。
待這些科學家們進入大清之后,康熙只要打著“包容萬象,以西學平衡漢學”的幌子,就能得到滿族勛貴支持。
胤礽雖然是個文科生,這個時代的科學家還是記得一兩個。
牛頓你總認識吧
但很可惜,這個時代能在科學上搞出名堂的人,大多是富貴人家,有些甚至是貴族,比如牛頓,不可能萬里迢迢背井離鄉。
學閥和其他行業的門閥一樣,頂尖的那群人都是資源擁有者。即便是他們沒有成名的時候,本身也屬于“貴族”。大清頂多邀請他們來訪問。
但建立大清的科學體系,也不需要這些頂尖的科學家。
胤礽想要挖墻腳的人,是被歷史埋沒的人才。
這些人,可能是大學閥的助手、學生、反對者,甚至可能是這些大學閥的仆人在許多歷史文獻中都可以看到,很多科學家較為自閉,研究助手和手稿整理都由身邊仆人負責。
這些“仆人”即使本事雖然達不到頂尖科學家的程度,成為優秀科研工作者綽綽有余。
而西方雖然明面上已經加速進入資本主義,實際上還有奴隸制殘余。常泰想要得到這些優秀的仆人,只需要付出很廉價的價格。
胤礽并不記得太多這個時代的優秀人才名字,但他有小學、初中、高中數學,物理和化學在初中也是必修課。用金手指翻一翻“記憶殿堂”,他就能把課本復制出來。
用金手指翻找和復制記憶,默寫這些中高考生耳熟能詳的定理公理的時候,胤礽沒暈多久。
看著記載著在這個時代頂尖學問的小本本,胤礽突然很想家,忍不住哭了一場。
在離開家之后,他才切身體會到家有多好。
只有他那個家,會不顧孩子們的不理解,把這些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屬于“上層人”知識的學問強塞進孩子們的腦袋里。
無論這些孩子是不是高考后就將這些知識拋之腦后,但學問使人明理,之后只要腦子不抽,至少不會被化和還原反應騙到,跪在騙子面前喊天師。
擦干眼淚之后,胤礽將小本本交給了常泰。
常泰拿著這個小本本去搜尋人才,只要那些人才的言論和研究和這個小本本一致,就是他們要找的人才。
這個小本本就是真實、真理,是已經被后世論定的知識。
無論名聲或出身,只要他的思想與這個小本本中的記載一致,他就是這個時代的“科學家”。
雖然遠離語言不通的家鄉,會讓很多人猶豫。但胤礽相信,大清只要采取金錢攻勢,總會有人愿意搏一搏未來。
可惜,胤礽料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清入關,還沒到一代人呢。
馬上民族是怎么搜羅人才那當然是直接搶了就跑。
赫舍里家族雖然是滿洲難得的詩書之家,但常泰畢竟在軍中混太久,難免沾染上了一些時代和民族特色。
于是胤礽預想中的邀請人才,被常泰玩成了綁架人才。
常泰一手大刀火銃,一手絲綢瓷器,已經搜羅了近百人。財大氣粗的常泰,把這些人的近親都綁了來,準備一起運往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