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恂對于黨校進修班異乎尋常的關注,讓袁梅絮絮念叨的聲音突然卡殼了。
“你不會是想去考黨校吧你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還考這中兩年制的大專干什么”
宋恂只是先打聽一下行情。
放棄現有的工作,脫產去黨校學習兩年,對他來說不是小事。
他的事業正在上升期,在外貿局也干得挺順手。他們這個班子已經磨合得很好了,三個局長副局長各有自己的一攤子事,全力拓寬地區的外貿業務。
若是去了黨校,畢業以后再想回原單位,基本不可能還有他的位置。
“我大學讀的是工科,在這幾年的工作中基本沒用到。如果有機會系統地進修一下政治理論,我可能會考慮的。”宋恂答得保守。
孫君華鼓勵道“你們別小瞧了這個進修班,黨校在全省范圍內只招收100名三十歲以下的高學歷學員,包括在職干部,退伍軍人和今年參加高考的知識青年。畢業以后省委組織部包分配,像你這樣的脫產干部,工齡工資一樣不落。帶薪進修兩年還有什么不樂意的”
而且按照慣例,這中進修班結業以后,在職干部通常是可以升半格的。
無論于公還是于私,孫君華都很支持宋恂去參加黨校的入學考試。
她家袁梅的成績其實還可以,努努力的話上省內的本科是沒問題的。
不過,袁梅放著本科不想報,卻一心想上黨校的大專。
一是因為黨校結業快,別的學校三年才能大專畢業,而那邊兩年就能上崗工作了。
二是因為各級黨校如今都缺少理論課講師。這一批學員畢業后,有二十人會被留在省委黨校任教。
袁梅就是看準了這個任教機會。
她的青年時期基本都是在最基層的農村和工廠度過的,一份黨校講師的工作,對她來說是很有誘惑力的。
孫君華直覺自家閨女八成是要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選擇黨校了。
如果宋恂也能去黨校上學,他們就能相互照應一下。
至于多一個人考試就多一個人競爭這中顧慮,是完全沒必要的。
這次的錄取比例是,在職干部和退伍軍人占80,高考生占20。
雙方分卷考試,分別錄取,兩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
孫君華能想到的,袁梅這個當事人當然也能想到,她也不勸宋恂仔細考慮了。
跑進書房翻出老袁同志的一個筆記本,將上面記錄的黨校招生章程分享給了宋恂。
“黨校招生的事還沒有正式公布,我爸也是這次去省城出差才聽說的。你看看這上面的具體內容吧。”
宋恂接過來大致掃了兩眼。
袁書記的這份招生簡章應該也是從別處抄來的,只記了一些關鍵詞。
政治清白,政歷清楚,高中、大學文化程度,三十歲以下,婚否不限。
考試科目與高考完全不同,只有兩科政治和作文。
但是政治考試的內容很多,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以及黨的政策方針。
雖然實收100名學員,可是分配給各地區的報名人數并不相同,比如省城有200個,而海浦地區只有60個可以參加正式考試的名額。
這60個名額看似不少,卻是要從全地區所有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中選拔的。
能否被選中也不是通過職位高低決定的,而是要考察干部的文化理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