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聞系三個班一共九十人,要做同樣的作業。
哪有那么多的公共人物可以給他們采訪呀
項小羽心里很焦慮,她不想像其他人那樣精雕細琢,等到年末才投稿。
這個稿子必須盡快投給報社,搶占先機。
否則越到后期,報社雜志社收到的類似稿件越多,她想要一個版面就更不容易了。
新聞系的學生并不是真正的新聞記者,投稿只能算是作者投稿或者讀者來信,被采納的比例并不高。
“聽說甄珍和沈太行已經找好采訪對象了”項小羽問。
“嗯,甄珍說她姐插隊的地方,有一個能用耳朵識字的孩子,在當地還挺有名的。”廖習蘭語氣有點微妙,“她要去采訪那個孩子。”
項小羽震驚了。
“啥叫用耳朵識字”
“好像是不用看,只用耳朵聽就能辨認出紙張上寫了什么。”
“真有這樣的人不會是騙子吧”項小羽不太信。
“那誰知道,到時候看看她的采訪稿唄。”廖習蘭笑道,“聽說那是什么人體的特異功能,也是一種科學。”
項小羽“”
完全陌生的領域。
她還想問問這個特異功能的事,穆蓉卻推門走了進來。
“你們還沒找好采訪對象啊”穆蓉笑著問。
“哎,眾里尋他千百度啊。”項小羽接過她遞過來的稿件問,“奇奇和靈靈最近怎么樣”
“挺好的,靈靈已經跟著高老師認字了。”穆蓉臉上綻開笑意。
她在教師宿舍那邊找了一位獨居的退休女老師,兒子女兒都考去了北京上學,只有這個老教師獨自在省城過日子。
穆蓉以每月十五塊錢租到了一個挺大的單間,偶爾需要幫老太太做做飯洗洗衣服。但是白天上學的時候,她可以把兩個孩子托付給高老師,讓自己安心學習和工作。
只不過,即便省吃儉用,母子三人每月的開銷還是太大了,學校的助學金根本不夠用,穆蓉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找門路賺錢。
省大廣播站會給學生稿件一些補貼,但也只是意思意思,穆蓉的稿子被用過幾次,才得了不到十塊錢。
但是即便沒什么錢,她也堅持每周給廣播站送一篇稿子。
項小羽將稿件收進抽屜里問“你平時聽中央廣播電臺的少兒節目嗎叫小喇叭的那個。”
她家雙胞胎每天晚上都跟著收音機一起唱,“嗒滴嗒、嗒滴嗒、嗒嘀嗒嗒滴小朋友,小喇叭節目開始廣播啦”
項小羽每次聽他倆惟妙惟肖地唱這個開頭曲,都能被笑死。只恨家里沒有一臺攝像機,讓她把兒子們的可愛瞬間拍攝下來。
“以前好像聽過。”
“其實你可以關注一下小喇叭的播放內容。這檔節目里要征用大量的兒歌和兒童故事。”項小羽建議道,“之前你住在宿舍的時候,不是給靈靈他們即興編過一些睡前故事嘛,我覺得其實還挺有趣的。你要不要試試寫兒童故事央廣的稿費肯定比學校給的多很多。”
穆蓉的稿件質量很高,她是希望對方可以一直給廣播站供稿的,但是穆蓉投稿的目的是為了賺錢養娃,而廣播站經費有限,項小羽即便想幫她,也得遵守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