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記者在接到電話通知后,便一直守在亞委會的辦公室里,等待這對農村夫妻的到來。
此時,看著捐款順利交接,她趕緊跑上前對這家農村個體戶進行了采訪。
“大媽,你們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會下決心為亞運會捐出這么多錢呢”
苗玉蘭坐在座位上,紅光滿面地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是海浦地區南灣縣團結鄉瑤水村的一戶普通農民,我叫苗玉蘭,我家老頭子叫項英雄在我們來北京辦事的途中,聽說國家辦亞運會缺錢,需要全國人民積極捐款。我們覺得自己家的事情是小事,國家要辦的是大事,所以,我們一家人就商量了一下,決定把我們從老家帶來的十萬塊錢拿出來捐給國家辦亞運會”
“大媽,你們千里迢迢跑來北京,是辦什么事的捐出這十萬塊會對你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嘛”
女記者問得比較小心。
這年頭農民進北京,要么是打工的,要么是求醫的。記者覺得他們是帶著錢來北京求醫的,但是款項金額又實在巨大,不像是普通農民能拿得出手的。
“呵呵,來北京辦事真是說來話長。”苗玉蘭打算讓她家老頭子也露露臉,用胳膊肘捅捅老伴,讓他接著說。
項英雄清了清嗓子說“我們這次帶著十萬塊錢來北京,是為了我們家的工廠而來的”
“大爺,你們還有自己的工廠呢”記者更好奇了,“你們的工廠是生產什么的”
“生產海鮮食品的。工廠以我老伴的名字命名,叫苗玉蘭海鮮食品加工廠,廠址就在我們村里。我們瑤水村是臨海的漁村,祖祖輩輩都以打漁為生。十年前,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我們村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也跟著飛速發展了起來。”
“對,我們瑤水村已經是地區級文明村了”苗玉蘭驕傲地補充。
項英雄繼續道“因為有豐富的水產資源,我們那里家家戶戶都會做海鮮食品。當時國家鼓勵發展農村副業,我們就辦了一個海鮮食品加工作坊。我從生產隊承包了一艘機帆船,后來又自己買了三艘漁船,負責出海打漁,給加工作坊原料。我老伴會手藝,就帶著兒媳婦和村里的婦女們,一起做烤魚片和各種海鮮零食。”
“我們這家工廠已經建廠八年了是海浦地區最早一批生產海鮮食品的個體工廠,目前有員工八十來人,已經實現了自動化和機械化生產,是我們鄉的利稅大戶因為廠子就建在海邊,所以我們廠的原料十分新鮮,當天的海魚打上來,可以直接送到廠里加工。口味和品質在我們當地有,有什么來著”苗玉蘭一時想不起那個詞。
項遠洋低聲提醒“有口皆碑。”
“對對,在我們省內有口皆碑。”苗玉蘭笑起來,特別和藹淳樸,“不少外地游客來我們海浦旅游,去商店和批發部,點名要買我們的產品,當作伴手禮帶回家。”
記者和亞委會的幾個工作人員,聽了他們的經歷后不由感嘆,只看衣著打扮,真瞧不出這老兩口能辦得起那么大的工廠。
基金會的一個上了些年紀的工作人員問“項同志,苗同志,你們剛才說這次來北京是為了工廠的事而來的你們要是有什么困難,可以跟我們提,看看組委會能不能幫忙。”
這老兩口的衣著打扮十分樸素,甚至有些寒酸,一口帶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也說得不太利索。
這就是最最普通的農民,自己過著簡樸的日子,卻舍得拿出十萬元支援亞運工程建設,在場眾人都有些動容。
“我們沒啥困難,”項英雄樂呵呵道,“這次背著十萬塊錢從老家來北京,主要是想在北京的報紙上給我們廠的產品打廣告。之前有不少外地游客反應,說苗玉蘭牌的海鮮食品只能在海浦買到,回家以后再想吃就買不到了。所以我們這次帶了十萬塊宣傳費,打算買幾個報紙的廣告位宣傳一下,有需要的客商可以去我們瑤水村進貨。”
“啊,那你們把廣告費花了,之后怎么辦呀”有個年輕的小姑娘問。
“這也沒啥”項英雄指了指記者,實事求是道,“捐款的想法是我老伴提的。你們不是正在采訪我們嘛,到時候也能上報紙,這就算我們沾了亞運會的光,做過一次廣告了。”
大家都覺得這老兩口太實誠了,你們私下商量的話就不要當眾說出來了嘛
女記者問“大爺,大媽,你們要不要借著這次機會,介紹一下廠里的產品”
苗玉蘭趕緊擺手說“不用不用,我們就是來捐款的,不能讓記者同志幫我們做廣告要是別的單位也有樣學樣,捐了款就要求打廣告,那你們還怎么做工作呀這多容易得罪人。”
大家更覺得這對鄉下老夫妻是實在人了。
苗玉蘭讓兒子把隨身帶來的海鮮零食發給在場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