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英早就想換工作了。
與陳猛長時間共事以后,她終于參透了一個道理寧可給乖人背包袱,不可給笨人出主意。
兩輩子加起來,除了在家庭小作坊的初創階段,她從沒這么心累過
過年前,加工廠收到了港島林老先生發來的電報,從廣交會上采購的那批魚罐頭賣得不錯,瑤水村牌已經在港島漸漸打開銷路了。
林老先生想要再與他們簽一個七百箱的訂貨合同。
這是多讓人振奮的消息啊,原本瑤水這邊直接與省出口公司報備一聲,就可以準備生產事宜了。
可惜,陳猛不同意。
他為人謹慎慣了,將這個突如其來的港島出口訂單,從公社匯報到縣里,又從縣里報到總公司,層層上報后,再由總公司聯系到省食品出口公司,最后將任務下達到瑤水支公司。
匯報的中途又恰好趕上過年,所以他們隔了半個月才正式給港島回了電報。
人家差點以為他們不想做這個生意了
有了這份七百箱魚罐頭的訂單,李英英覺得是時候增加一條生產線了。
然而陳猛又以外貿訂單風險大,訂貨不穩定為由,提出了反對意見。
兩人最近因為購置生產線的問題,溝通多次卻毫無結果,連給他們當和事佬的賈紅梅都嫌煩了。
所以,昨天突然聽聞了糕點廠在全公社聘任廠長的消息后,她當機立斷地決定抓住這個機會跳槽。
她沒有時下那種捧上一個鐵飯碗就要捧一輩子的覺悟,沒必要與一份不稱心的工作綁定終身。
宋恂沒問她怎么突然想要從海味品加工廠跳出來,只聽項小羽偶爾透露的只言片語,也能猜到她與陳猛不合拍。
平心而論,李英英的工作能力是十分突出的,當初加工廠剛剛成立時,對方的加入給他節省了不少精力。
糕點廠去市里建分廠的設想說起來簡單,但是真正實施的過程卻需要步步為營。尤其是這里面還涉及到農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問題。
既然要制作酥皮糕點,就勢必要將廠里的糕點師傅帶去城市一部分,可是工人中又有很多人是生產隊的社員。如何拿到市里各單位的批文,協調這其中的關系,還是很考驗廠長的手腕的。
從公社里挑一個政治過硬,會說普通話,熟悉建廠流程,不打怵與市級單位打交道,又有領導經驗的人并不容易。否則完全可以從糕點廠內部提拔一個副廠長。
李英英確實有些能力,不過,她的情況又比較復雜。
知青上山下鄉時提出的口號就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支持農村建設,培養社會主義新農民。
海味品加工廠被建在瑤水村的地界上,所以她去加工廠當廠長還勉強算得上建設新農村。
但是糕點廠招聘的這個副廠長是要去市里工作的,若是錄用了她,那和讓她直接回城有什么區別
這些事宋恂只在心里想想,并沒與她多談,“糕點廠副廠長的人選問題,由人事組的王永祿組長負責。你去人事組問問關于知青的政策吧。”
他扭頭對一旁的朱巧珍說“小朱,這是漁業公司海味品加工廠的李廠長,你幫忙把她送到王組長那里去。”
隨后李英英就被帶去了人事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