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會同意的。”劉嘉自信一笑。
舞會的第二天,劉嘉通過哈佛教授與哈佛校長也取得聯系。
“哥倫比亞大學想舉辦一場辯論賽”
劉嘉在言辭間偷換概念,讓哈佛校長誤以為哥倫比亞大學主動向哈佛和耶魯,以及普林斯頓發出邀請,希望他們參與校際辯論賽。
又通過昨天舞會東道主的關系聯系上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
由于介紹人的身份,再加上學校之間比賽是很正常的事情,校長們都沒有對劉嘉的話產生懷疑。
“好,最后就是說服哥大校長了。”劉嘉搓了搓手。
她告訴哥大校長“哈佛、耶魯,還有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找到我,說希望能將辯論賽的范圍擴大至四校。”
此前四個學校互相之間舉辦過橄欖球比賽,也有其他的小合作,因此哥大校長并未起疑,只是他并沒想把事情搞這么大。
畢竟辯論賽是要有評委的,如果場上形勢一面倒還好,如果雙方都很強事實上,從打算參與的學校來看,事實上就是很強。
如果發揮的水平差不多,就得看評委怎么打分。
校內自己搞搞事情比較簡單,涉及到外校,要是打分不讓人滿意,是會鬧出事的。
以前發生過聯賽時運動員對球賽判罰不服,結果變成了兩校學生在場上互毆。
“評委除了請學校的教授,還可以請其他領域的人士。”劉嘉說,“比如,與學生就業方向相關領域的專家或政府高層。相信學生不會在這些人面前風度盡失。”
大概就類似于,大學搞個編程比賽,請來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等等大廠的人過來當評委,再不服,參賽者也不會當面掀桌子。
校長還在猶豫,劉嘉又繼續趁熱打鐵“哥大是以新聞系聞名,要是不愿意跟其他三校舉辦聯賽,不知道的還以為出新聞人才的哥大怕了他們呢。”
挑撥離間加拱火,以及劉嘉對評委人選的建議確實可行,解決了校長最大的擔憂。
校長同意了,并以哥倫比亞大學的身份,正式向另外三校發出邀請。
本來只是一家大學的校內辯論賽,現在變成了四家名校聯賽,整個氣氛都不一樣了。
劉嘉一邊向美國申請設立電臺,一邊想著要花多少錢,要寫多少稿子,才能把這事給炒熱,讓普通百姓也知道,這樣才能保證電臺的收聽率。
萬萬沒想到,壓根就用不著她來操這個心,美國各大媒體的撰稿人里有不少哥大的畢業生,他們為母校而自豪,文章里少不得帶上情緒,大吹特吹哥大新聞人,踏過歐洲戰場,走過非洲風云,頂著炮火能采訪,廢墟里面能組稿,我們最強,notiforosersearethechaions
啥就冠軍了你才oser其他三校能忍嗎
不能
劉嘉還沒想好應該怎么拱火,各家報紙就已經自己預熱上了。
四校畢業生妙筆生花,激情澎湃,捉對廝殺。
幕后黑手劉老板每天喜滋滋地看著報紙上火藥味十足的文章,對顧宗華說“啊,我感受到美國的快樂了。”
“是啊,沒想到美國學生這么積極。”
“不,我的意思是說,我感受到美國偷偷摸摸在各方勢力之間挑事,然后坐收漁翁之利的快樂了,一戰二戰他們都沒閑著,一直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天天搞事。”
由于報名人數眾多,四校首先要進行校內k。
劉嘉趁著這個時間空檔,先拿下了紐約的一家小型服裝廠。
所有最終參賽選手確定后,劉嘉就為他們量體裁衣,做最后決賽時的比賽服。
選手們的長相并不都是帥哥美女,但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個個充滿朝氣和自信,衣服穿在他們身上,都平添了一份氣勢。
為他們設計服裝時,劉嘉特別強調肩部的設計,稍微加了一點墊肩,比此時流行的自然隨性要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