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好耳熟啊,那不就是四不像麋鹿。
江蘇的大豐號稱麋鹿之鄉,她還去玩過。聽當地的導游跟她說過,十九世紀,法國人首先在大清皇家狩獵園發現了麋鹿,歐洲人非常稀奇,陸續把麋鹿陸續往歐洲帶,1900年,中國最后一只麋鹿被入侵北京的德國士兵射殺并吃了,從此麋鹿在中國絕跡。
一直到1985年,英國往北京送回22只麋鹿,第二年往大豐送了39只,中國才算又有了這個物種。
以這位小朋友的家世,動物園表示如果他想要,可以租借一只小麋鹿給他家一周。
劉嘉腦中一瞬間閃過一個想法現在就送幾只麋鹿回國。
轉念一想,算了算了,后面還有好多戰爭、饑荒,人都活不下來,麋鹿回去,也就落得一個蒸燒煲烤燉的下場。
還是不要違逆歷史規律,1985也沒什么不好,改革開放了,人民有錢了,有閑心照顧動物了,大家都開心。
劉嘉的馴鹿玩偶還在工廠里的時候,她就已經在為馴鹿編故事了。
賣玩具的店里辟出一個小展示區,專門放馴鹿以及說明牌。
每只馴鹿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有些跑得快,有些很可愛,有些特別聰明。
鼻子上涂了螢石粉的綠鼻子馴鹿叫魯道夫,它的鼻子跟其他馴鹿不一樣,從小就受到鹿群的排斥,就連它的爸爸媽媽都覺得它是個小怪物,討厭它,最后還說它那會發光的鼻子會把狼群引來,所以一起把它趕了出去。
魯道夫一直在森林里流浪,大冬天的沒有草吃,非常非常的可憐,直到它偷偷去圣誕老人家的草棚里偷吃干草,被圣誕老人發現,它說自己什么用都沒有,讓圣誕老人把它殺了吃肉。
圣誕老人告訴它“你很有用,你的鼻子可以成為其他馴鹿的燈塔,引領著它們在迷霧中繼續前行,不會失散。”
從此,魯道夫就跟著圣誕老人,成為馴鹿中的領航員,走在第一個,無論在哪里,它那只綠熒熒的鼻子都像一個燈塔,讓馴鹿們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去。
本來劉嘉覺得這么一個悲情角色可能不會賣得太好,畢竟來買的人非富即貴,誰能跟一個被爹媽趕出來,最后才找到自己位置的悲情角色共情。
沒想到,魯道夫賣得最好,小朋友們紛紛表示要給魯道夫一個溫暖的家,讓它不用拉車也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來買的人里還有一些年輕人,從他們的衣著看起來,他們并不是eashoe的常規客戶。
后來有個姑娘來買,劉嘉好奇地問了幾句,姑娘說這鹿是送給她男朋友的,她的男朋友在戰前是個學化學的,經常搗鼓一些試劑之類的東西,具體她也不懂,現在戰爭結束,化學相關行業萎縮,他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工作了,非常頹廢,覺得自己是不是一開始就選錯了。
“試劑化學我想見見他,也許,我這里會有適合他的工作”劉嘉腦中閃過了護膚品、各種變色物質,包括各種化纖材料。
劉嘉帶著那個有些局促不安的年輕人去面試的時候,路過阿牙的房間。
正在被劉嘉按著頭跳出舒適圈,要搞人類南極大探險一百周年紀念活動盒的阿牙默默舉起一張紙,上面用中文寫著兩個大字快逃
年輕人不認識中文,問那紙上寫著什么。
劉嘉淡定地回答“歡迎”
作者有話要說人類最早對南極的認知來自于哲學家,他們認為大自然美麗的東西都是對稱的,既然地球有北極,就必然有南極。
于是,無數的探險家就紛紛往南跑,1820年首次發現了南極大陸。
有時候覺得人民群眾怕風險,有時候又覺得膽子還是相當大的,那會兒連沿路的海圖都沒有,全靠一腔熱血往前跑,半道崩殂的事相當多。特別是從阿根廷智利出發,經德雷克海峽的那一段,我坐大船都吐成狗,那時的小船是怎么活下來的,得運氣多好才能沒碰到大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