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杜邦公司不是不會提煉,只是想不到。
在21世紀,一個公司別說要加主營業務,就連新開一個項目組,都需要反復論證,從運營到財務到銷售,層層審批,要是其中任何一個人提出異議,且其他人認為異議有效,那這個項目也不能立項。
盡管20年代的杜邦公司還沒有等級森嚴到這個程度,不過本質上也沒有什么巨大的區別,幾位高管必須全體通過才行。
愛德華已經把劉嘉的意見交上去了,但是杜邦公司還沒有看出為什么要把公司資產挪去做襪子。
火藥、尼龍襪這跨界跨得也太猛了。
眾所知周,步子太大會扯到蛋,萬一把公司給玩垮了,那沒法跟股東們交待。
于是,高層表示再研究研究、討論討論。
聽見這熟悉的官腔,劉嘉知道這代表著沒戲,但是她不甘心就這么放棄。
她決定親自去一趟美國,說服杜邦公司的人,順便拜訪幾位美國的客戶。
從法國坐船去美國,中間要用一星期,可是時間再久,還是得去,不然杜邦公司的人就一天天賴著不干活,非得過十年才動一動。
劉嘉在跟寶馬公司的工程師聊產品進度的時候,順便吐槽了一下為什么現在歐美之間都沒有飛機可以飛。
沒想到工程師說飛機是有的,但是沒有人敢飛。
“誒”歐洲與美國之間隔著一個大西洋,現在的技術已經牛逼至此了嗎沒記錯的話,二戰的中途島戰役,美國飛行員從珍珠港出發,去攻擊日本港,油都不夠回來,只能在中國降落。
不過劉嘉又想到,德國在凡爾賽條約后一直在裝小綿羊,但其實從沒有真正讓航空事業停滯,反而以飛行訓練學校的名義,該造繼續造。
這架飛機就是戰前組裝的,他們有一個美好的夢想,從柏林直接起飛炸美國。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為了保住這套設備,現在這架飛機被改裝成了空中郵政飛機,本來是想保存有生力量,結果德國窮的要死,連航空煤油都燒不起了。
興登堡政府舍不得這架飛機,只是如果要是它再不飛,這套設備就要變成廢銅爛鐵。
跟德國沒什么仇的國家沒有購買需求。
英法想買,可它們跟德國仇深似海,始終談不攏。
見到一個中國人愿意出錢買,他們很高興。
他們很認真負責的告訴劉嘉飛躍大西洋的難點“按現在的時速,飛機要在天上整整飛34個小時,這對飛行員的身體要求非常高,他需要保持34小時都能清醒,否則會出事故。”
既然至今沒有人飛過大西洋,那這套數據也只是理論值,一切的提醒也只是通過過去的經驗預估。
“你們有愿意飛大西洋的飛行員推薦嗎”劉嘉問。
對面表示沒有,活著不好嗎為什么要作死呢。
飛機報價8000美元,在經濟不景氣的德國,單引擎的飛機賣八千美元是一個巨大的數字。
劉嘉最大的煩惱是買得起,養不起,停哪兒啊,保養要多少錢啊
關鍵是誰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