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鈺的大棚建了起來,工人也到位了,簽了契約,鄧大通也給盧子鈺找到了管理的人,然后她就和招聘過來的農人商量如何種植菌菇。
各種菌菇需要的培養基也不相同,還得去野外尋找菌絲移植,這是個從零開始的產業。
盧子鈺也不求培養基上全能長出密密麻麻的菌菇來,目前只要能長出來就行。
除了大棚外其他地方就養了一些本地特色家畜,比如那些黑山羊還有雞鴨等等。
盧子瑯正在知州衙門和那些老狐貍老油條周旋,盧子鈺在撫縣扎根了。
別看她工作開展的順利,要不是有弟弟在上頭鎮著,盧子鈺也不能這么快就打開局面,白縣令就不會信她,當地百姓更不會鳥她,什么加工作坊這些弄不好還會招來混子搗亂。
現在這些一概都沒有,盧子鈺出去人人都尊稱一聲,“大公子。”
一年后,菌菇培養已經有了眉目,撫縣連同官道的主路也修了一下,這樣一來盧子鈺的商隊也不至于總在泥濘中跋涉。
盧子鈺承諾的撫縣百姓多吃一斤鹽的諾言也基本兌現了。
白縣令看著轄區人口數量都要熱淚盈眶,這一年雖然不能完全杜絕孩子夭亡,到底下降了不少,百姓也還在餓肚子,不過從餓死邊緣掙扎出來了
年前盧子鈺也終于回到了知州府,盧子瑯看著黑瘦的姐姐很心疼,盧子鈺眼睛卻閃閃發亮,“值得,現在撫縣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以后,只要上頭不加苛捐雜稅,他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這些改變都在盧子鈺的眼皮底下發生,只要給百姓指一條能走的路,他們就會用勤勞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她感觸很深。
連過來匯報一年政績的白縣令都是一副意氣風發的模樣,現在那點雜項稅他也不放在眼里了,在撫縣干了這么多年,總算看見了曙光
盧子瑯也大大表揚了白縣令,這讓其他縣令跟著側目。
公事忙完,有的人離開了,還有三個縣令圍住了白縣令,他們那里也是同出一脈的窮,也有心想改變些什么。
白縣令倒是不擔心他們把盧子鈺拉走,畢竟他那里盧大公子已經創下了基業,還有地,眼看菌菇買賣很不錯,他是怎么也不會拋棄撫縣的。
白縣令熱情的把這三個同僚邀請過去看看撫縣的現狀。
回來后三個縣令有些恍惚,也不回去了,直接去找了盧子瑯。
一年前盧大公子的提議還在眼前,可他們有顧慮沒有答應,誰知道被白縣令撿了個便宜,不行,他們也得迎頭趕上
盧子鈺暫時沒答應,說是過了年再說。
還別說,過年那些繁瑣的事有何馨接手,盧子鈺就輕松多了,何馨對這位大伯的感覺也還好,除了成親那時候大伯有些不著調,這一年她基本上也見不到大伯的面。
只知道大伯在撫縣忙著。
離過年還很早的時候,大伯就送來很多好東西,吃喝穿戴都有,何家也送了年禮過來,但何馨也得回禮,盧子鈺送來的東西特別適合送禮,都是各類干貨和本地特色家禽家畜。
何馨還問過盧子瑯,“大伯不是說要用我們京城的店鋪嗎怎么就沒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