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鈺在這幾個縣轉悠的時候居然發現了野生亞麻,可以紡織也可以榨油,不過這個品種的亞麻只適合紡織。
現在人們用的麻布一般是大麻,苧麻,筒麻為原材料,制作工藝也簡單,浸泡曬干刮出粗纖維就能制作衣物了,粗麻料子粗糙不服帖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加工本就粗糙,不過貧苦百姓能有衣服蔽體就不錯了,不會計較這點。
亞麻經過精細加工添上棉或者是絲,那么織出來的布就更柔韌舒適了。
盧子鈺馬上想起曾經為了一單生意,她特意研究過亞麻等面料。
這里發現的野生亞麻和盧子鈺看到的資料也有差異,不過這個沒關系,有了亞麻,她就可以建紡織廠
陪著走的師爺發現盧子鈺看著這些野草,就道,“我們這里有些百姓也會收集這種麻籽榨油,就是榨不出多少來。”
那是當然了,現代這些經濟作物都是經過好幾代改良的,這種原始品種利用率自然不高。
不過盧子鈺想試一下。
織布就需要織機,家庭作坊式織機對盧子鈺來講效率太低,她想要大型織機,不過這些民間是沒有的,掌握在朝廷手里。
盧子鈺想要的話只能自己想辦法改良,她只能絞盡腦汁回憶自己知道的那一點點織布機知識,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這種事如果讓盧子鈺單干就很困難,但是她有個當知州的親弟弟,于是她和盧子瑯說了一下,能弄到大型織機最好,弄不到就算了。
很遺憾盧子瑯沒能弄到,畢竟他的影響力并不大,盧子鈺安慰他,“弄不到就算了,我來想辦法。”
大型織機弄不到,小型的和家庭用的還是能弄到,可以先試一下這種原生態亞麻纖維到底能不能織布。
經過試驗,純亞麻布和別的摻了棉線和絲線的亞麻布織了出來,盧子鈺又是看又是捏,還讓何馨和那些地主太太們看了,都覺得這些布料很好。
盧子鈺還拿到杭州讓穆婉做了一些毛巾,衣裳等等在雅頤居試用一下,也拿一些當禮物給客戶,看看市場反應,回饋過來,杭州那些夫人太太都很感興趣,覺得這些料子很不錯。
既然大家,特別是有能力消費的人接受這種料子,那盧子鈺就能和那些縣令談這些野生亞麻種植的事情了。
三個縣令面面相覷,不是不愿意,而是,這玩意真能行,看著就是野草啊。
盧子鈺道,“我可以簽契,保價收購,但是你們也得簽契,就是種出來的這種麻只能賣給我。”
這個問題不大,那就試試
起步階段,也不用種很多,三個縣試上百來畝就足夠了。
盧子鈺忙著籌備紡織廠。
除了需要留種的亞麻,其他野生亞麻已經開始收購了。
盧子鈺也要從杭州等地購買生絲和棉花,這個工程比較大,前期只有投入沒有產出。
好在主要支柱雅頤居日進斗金,菌菇生意也能賺一些,支持這里足夠了。
紡織廠開始建造,織布機也在陸續訂購中,因為拿不到大型織布機,盧子鈺就蹲在工廠里和匠人們討論如何改進她手里的織布機,哪怕有一點點改進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