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了解了蠻夷出兵的緣由之后,不管是歐陽軒和柳建德對于蠻夷侵擾大離邊境的怨氣不由得小了一些。
但這不代表兩人就放下了這么多年的仇恨。
歐陽軒和柳建德都是大離之人。
對于大離周邊的蠻夷來說,若是不劫掠大離的糧食,那么國內的民眾就沒有足夠的糧食度日,這是為了生存必須要做的事情。
無關善惡。
但是對于大離之人來說就不一樣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事實就是我沒有惹你,但你卻來搶我的糧,搶我的錢,還殺我的人。
不能說你活不下去了所以就可以隨意來殺我搶我的東西。
這樣的理由并不能讓劫掠殺戮渲染成為一件正義的事情。
錯就是錯,罪就是罪。
不論是什么理由,不論是突厥,高句麗還是之后的回紇等等,這些蠻夷在大離四處邊陲放下的過錯都是不可諒解的。
而如今帝辛對這些蠻夷出兵,雖然真正的目的并不像振奮軍隊士氣時說的那樣正義,但也的確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支正義之師。
帝辛這支不死之軍所攜帶的,便是這么多年以來大離邊陲百姓對于蠻夷侵擾,搶掠,殺戮等等行為而積攢的怨恨。
此番遠征,拋出帝辛私人的一些目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為大離邊陲那些受過蠻夷荼毒的百姓討債來了。
同時也讓這些百姓以后不再受蠻夷侵擾之苦。
也因此,哪怕是明確了解了蠻夷出兵大離有不得已的苦衷,但不論是歐陽軒和柳建德,對于此番討伐高句麗都沒有產生任何愧疚之情。
他們所多的,只是一份理解罷了。
而這份理解,所起到的作用便是讓他們在之后討伐蠻夷之后,對于其境內百姓的同化和改變所選擇的方式,可能會更加傾向于柔化。
樸公同樣沒有認為,他這樣訴苦一番,大離的裕王爺就會主動退兵,將高句麗還給他們。
大離和高句麗多年的仇恨,亦或者種種利益,都不會讓大離裕王爺做出那等圣人一般的行為。
不,即便是圣人都不可能這么去做。
樸公雖然修習武道,且外表粗狂,但對于大離的文化卻一直很敬仰。
而關于大離某位圣人對于兩方恩怨的描述,有一句話他記得非常深刻。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故以德報德,以直報怨
大離裕王爺,能夠在皇室投降之后,能夠善待高句麗的百姓,而非全部貶為奴隸或許虐待殘殺就已經是寬宏大量之人了。
這幾日,他雖然被軟禁在大離軍隊之中,但也通過一些渠道了解到了皇室投降之后汗城之內百姓的情況。
大離裕王爺,果然如大離百姓對于他的“賢王”之稱一樣,并沒有再占領汗城之后對于高句麗的百姓進行壓榨,反而在維持著城內百姓的生活平穩。
樸公并不知道,帝辛一直做的是甩手掌柜,關于汗城之內百姓的管理一直是那些文臣以及西子率領的智囊團在忙。
不過即使知道了也沒有多少區別。
不論那些文官以及智囊團商量出了多少政策,但是整體的決策方向絕對按照大離裕王爺所選定的大方向卻做的。
若是大離裕王爺決定要壓制這些不屬于大離的百姓,那些人絕對會第一時間制定出同樣詳細嚴謹的政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