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高句麗,滅回紇。
當帝辛率領遠征軍,沿著海邊扎營的時候,武成侯便第一時間知道了。
不過他依然沒有任何的舉動。
而這一等就是三天。
直到三天之后,一封書信才經過重重手續,到達了武成侯的手上。
武成侯屏退眾人后,方才將書信打開。
“武成侯親啟”
這封信自然就是帝辛那日在帥帳之內,親手寫給武成侯的書信。
信中所寫,討伐琉球需要渡過中間的汪洋大海,而現場造船且不說來自北疆的工匠并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便是這個時間上也來不及。
軍隊乘坐的戰船可是普通百姓的那種漁船可比的。
除了要有抗擊風浪的能力之外,防火,抗傷,以及戰船自身的攻擊力等等都有著硬性的要求。
這樣的戰船,只有守衛南疆的武成侯手中才有。
而這封信的目的,自然就是借船了。
同時也要借人。
當然了,這個借的人并非要和遠征軍一同討伐琉球。
和高句麗那些只守城的建德城士兵不同,因為帝辛還未在琉球島上攻下任何一塊土地,因此只要南疆的軍隊跟著遠征軍一同出海,便形成了共同討伐的事實。
在高句麗的時候,帝辛同意柳建德一同率兵討伐,本就已經承擔了一些風險,只是那個風險以裕王的身份還可以扛下來。
反正都是建德城的軍隊,那些隨遠征軍一同的士兵他完全可以用暫時還未安排完來解釋雖然這個解釋很牽強,但以他如今立下的功勞,有這么一個可以敷衍過去的理由就可以了。
但這個時候,若是南疆的守兵在沒有朝廷的旨意下,跟隨帝辛一同遠征琉球,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身為北疆的鎮關大將軍,卻越過了朝廷直接調用兩個不屬于自己轄區的軍隊,在有心人看來,這可本就不僅僅是逾權了。
為了保證皇帝的絕對權威,在軍隊的調動上,朝廷有著最為嚴苛的標準。
在高句麗帝辛可以用擔心孤軍被圍請求東部邊關出兵,但在這里,還未真正討伐琉球就要求南疆出兵,將朝廷放在了哪里
身為王爺,就可以隨意調動軍隊嗎
哪怕帝辛如今立下再大的功勞,他要敢這么做了,等待他的也只是被罷去官職,押回京城受審。
一旦回到京城,那便等于落在了成王的手中。
屆時,帝辛就算不死,也會被貶為庶民。
朝堂上的爭斗,有時候比高階修士的比拼還要兇險的多。
因此,帝辛肯定不能從南疆借兵一同去討伐琉球。
而他的借人的真正目的,自然就是練兵了。
遠征軍來自北疆,大部分從未見過大海是什么樣子,那么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人乘過船了。
那些河上的小船不算,大海的洶涌不是區區幾條河流就可以比擬的,但其實那些小船也沒多少乘坐過。
若是不經過訓練,帝辛毫不懷疑,在戰船出海的第一時間,大部分人就會陷入暈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