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莊里不乏有小寶爹那般想要反抗趙斌財的壓迫,只憾勢單力薄的敢作敢為之人,在百姓深陷苦海時,總能站出來幫一把手,百姓們對此是心存感恩的,一聽說要舉賢良做莊主,立刻喊出幾個人的名字。
其中一個叫林敏意的年輕男子呼聲極高。
據百姓所說,孫家是莊里做豆腐的,有這么一門手藝,日子還算過得去,因此送林敏意去新河的書塾上了幾年學,后來趙斌財行事愈發囂張跋扈,孫家的豆腐生意做不下去了,林敏意只好回到莊里務農謀生。
泥腿子總在地頭上監工,動輒打罵佃戶,不準佃戶休息,林敏意看不慣這等堪比土匪的做派,經常干完自家地里的活,就來幫那些或年老或體弱的佃農,一雙手磨的鮮血淋漓了方才停下。
雖停下,但不歇著,把一群半大孩子叫到自己身旁,用一根樹枝教他們認字,“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是林敏意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
百姓們崇敬讀書人,而林敏意分文不取的教莊里孩子讀書識字,通世故講道理,這是一份滿含關切的深遠之計,百姓們如何能不感念他的好。
一能識文斷字,二不獨善其身,三有深謀遠慮,林敏意的確可以稱得上是賢良。
“他人呢”
“敏意敏意快過來郡守大人要見你”
林敏意被百姓推搡著,從人群當中走了出來。他不過二十出頭,身材瘦長,衣衫襤褸,腳上是一雙露趾鞋,舉止很有文人的氣度“見過郡守大人。”
楚熹笑道“鄉親們推舉你做莊主,你怎么想”
林敏意猶豫了一瞬,躬身抱手,無比鄭重道“只要郡守大人能為趙家莊的百姓謀一條生路,敏意萬死不辭。”
“好。”楚熹滿意的點點頭,揚聲對一眾百姓道“依我看,既然分了田地,換了莊主,從前的一切就過去了,趙家莊也應當改個名字,就叫常寧莊如何”
百姓紛紛應允。
賢良舉定,耆老楚熹自己做了主,小寶的爺爺雖年邁,但神智清明,又有聲望,她私以為可以勝任。
小寶爹是為莊里百姓而死,百姓們自然沒有意見。
最緊要的三件事辦妥,糧草也“借”來了,不多不少,正好五萬石,楚熹帶走一萬石口糧,剩下的足夠常寧莊百姓勒緊褲腰帶吃到秋收。
明日便要啟程前往下一站,楚熹睡不著,坐在窗戶底下給祝宜年寫信,寫趙斌財,寫小寶爹,寫林敏意,想到哪里寫到哪里,盡數交代一番后,楚熹又有了個新想法。
舉賢良從某種意義上講,便是通過民主的方式選出值得托付可以信賴的好人,這好人,卻未必能擔大任。
林敏意一心為民,這點毋庸置疑,可他到底沒經過歷練,真正管理起上萬人的常寧莊,免不得會焦頭爛額,容易出錯,就像楚熹當初在安陽,事事親力親為,忙里忙外,把自己累得半死,效率還上不去。
祝宜年說得對,身居上位者,單單有一顆為民之心是不夠的。
楚熹打算搞一個干部培訓班,把從常州選出來的賢良送到安陽去,讓祝宜年統一培訓,等到年底,再考核實績,優秀的頒發獎勵,不行的,給個機會繼續深造,如此一來,就能最大程度避免官員自身發生變數。
楚熹眼下是真明白祝宜年那會對她的忠告了,培養可用之才,能給她省很多事,她帶來的這些城衛里,就有不少沉穩可靠的,比起舞刀弄劍,更適合做個文職。
待把常州的疑難雜陳解決了,有了治病用藥的經驗,剩下那些小病小痛,完全可以讓這些城衛去處置,等以后時局穩定下來,這些城衛便是純天然的督查員。
一重耆老監督,一重考核實績,一重隨機抽查,現場督辦,足足三重保障,楚熹就不相信還有會趙斌財這種以權謀私的腐敗分子出現。
捋清思路,楚熹將自己的想法統統寫到了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