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外書房。
王若凌得到崔維楨贈予的仕女圖,奉若珍寶地仔細品賞,足足有小半個時辰才戀戀不舍地收回視線,落在耐性等候在一旁的崔維楨身上。
“我記得這幅畫是你爹的珍藏,后來被周大人借走,我曾幾次開口向他討要觀賞,他都小氣地拒絕了,現在還愿意還回來給你,足見人品高尚。”
他把仕女圖裝回匣子推過來,“君子不奪人所好,這幅畫是你爹的心愛之物,你留下來當個念想吧。”
崔維楨沒接,“寶劍贈英雄,名畫配名士,學生不懂欣賞畫圣之作,留下手中也是明珠蒙塵,還不如送給老師您這個伯樂。”
王若凌實在是喜歡,又盛情難卻,最后還是紅著臉收下了,不過他也沒有白手東西,在得知崔維楨考中解元后就已經替他謀劃了。
在此之前,他還是問了崔維楨的意見,“明年二月便是會試,你有什么打算”
崔維楨恭敬道,“學生打算明年下場,不知老師有何建議”
“可以去國子監一讀。”
國子監學額300人,學生大部分是貴族子弟,他們大都是權貴后代,或是各大高門子弟,或是家有爵位,是名副其實的權二代。偶爾也有低評級的官位受皇帝賞識,蔭庇子弟,賜予兒子進去國子監就學。
這些學生被稱為名為監生,只要成功畢業,就能無需科舉就后補官員,與正經科舉出身的清流不同的是,監生出身的官員想要晉升三品以上都很困難,因此只需子弟出息,權貴家族還是會讓他們正兒八經地考科舉的。
王若凌的兒子就是一例,他的兒子王鈺旋與崔維楨同年,今年也是要下場考試的。
崔維楨少時也曾在國子監就讀,雖然崔世昌已經去世,但他的學籍還是保留的,王若琳疏通一下關系,讓他繼續回去讀書便不成問題。
他囑咐道,“距離會試只有幾個月的功夫,并不期待你進去能學多少知識,你進去是收集信息的。今年會試考題,國子監祭酒和幾個經學博士,都有可能被皇上選去出題,你進去好好聽他們授課,若有所得,就能比旁人多幾分先機了。”
這番算是肺腑之言了。
崔維楨鄭重道了謝,王若凌表示滿意,又繼續說道,“你若是有空,可以多參加一些詩會,或者給當世名儒投遞作品,若得幾句夸獎也能顯名。將來殿試提名,皇上會優先考慮名氣大的士子。”
這一點潛規則崔維楨也是知道的。
他算是家學淵源,崔世昌既是連中三元的大才子,又是皇上寵臣,每年到會試時間,門房每天都能收到幾籮筐的投卷,都是來撞運氣的士子。
為什么說是撞運氣呢因為崔維楨知道,那些投卷他爹壓根兒都沒空看,即便里面真有文采驚艷之輩,也只能是石沉大海。
對此曾有士子作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看似是寫新嫁娘見公婆的忐忑,實則暗指士子投卷的期待和焦慮,有此可見,指望由此出頭的希望十分渺茫。
所以崔維楨對此持保留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