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下的佃戶名單主動上交,如此一來,佃戶不僅需要給世家交稅,又要給朝廷交稅和服徭役,生活就愈發困難了。
葉蓁蓁聽到這兒,不由蹙眉,崔執端已經先她一步說了出來“爹爹,佃戶好辛苦啊。”
“是啊,世家和朝廷的兩座大山壓下來,佃戶難道不會嘩變”萬一有人心懷不軌,煽動民變,事情就鬧大了。
“別急,聽我說完。”
崔維楨看了母子倆一眼,都是急性子,看來還有的磨,當然,心里的嘀咕并不妨礙他嘴上的解說,他繼續說道“既然做到這一
步,朝廷肯定是有應對之策的,這些佃戶大部分人都是災年時背井離鄉,受庇于世家豪強,導致不少耕地荒廢。因此朝廷早就
下了政令,只要佃戶返鄉,不但不咎罪責,開荒種田都不征收銀錢。朝廷庫銀充足,百姓安居樂業,賦稅和徭役根本就不重,
尋常百姓安安分分種地,日子過得比佃戶好多了。那些佃戶不知世道已變,不思變通,才會繼續縮居在世家的羽翼之下,成為
流民。”
任何一個百姓,都不愿自己成為流民的,沒名沒姓地過一輩子,自己閉著眼睛就過去了,那子孫后代呢難道也要世世代代當
沒名沒根的流民嗎
所以朝廷政令一下,不少佃戶就返鄉了,那些荒廢的土地總算有了人耕種,但這只是一小撮人罷了,畢竟只有投靠朝廷的那些
世家愿意放人,那些守舊派世家代表和更廣大的朝廷權貴、官員,他們名下也有不少土地和佃戶呢,要想動他們手里的利益,
簡直是難上加難。
想想古往今來的變法先鋒吧,商鞅、王莽、王安石這些人的下場可不是一般的慘。
崔執端一個五歲的小娃娃,自然不知道自己爹爹做的是何等兇險之事,之事好奇地問道“爹爹,世家放走了佃戶,誰來給他們
種地呢”
“好問題。”
崔維楨非常驚喜,以兒子的年紀,能想到這一點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他細細地解釋道“大部分佃戶會返鄉,仍然會有小部分
佃戶選擇留下,在這種情況下,各世家為了不流失這部分人,勢必會把稅收減少以作招攬,此外,他們還能雇傭當地的百姓種
地。”
“當地的百姓不是也有地嗎”
崔維楨道“百姓安居樂業,家中勞動力有富余,他們家里的幾畝地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少人會外出打短工或者經商,
你的三舅公當年就跑去外邊當鏢師了。如今世家多出來的土地,可以雇傭這些富余的壯丁干活,這么一來,世家不至于荒廢了
土地,也避免了青壯流動帶來的一些不穩定因素,這對朝廷是有好處的。”
崔執端半知半解,但還是點了點頭。
葉蓁蓁在古代生活了這么多年,理解得更深一些,這個政策對于朝廷的“重農抑商”政策也是有大大的好處的。
朝廷的戶籍卡得很嚴,就是防止當地的青壯力流失,百姓都荒廢了土地去經商,現在有富余的土地把他們拴住,自然是好的。
當然,這些都不是葉蓁蓁在意的點,她在意的是崔執端的變法到什么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