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關沒擰好。”秦云看了一下,幫高宏偉處理好。
現在七月中旬,眾人走了一會,來到一個塑料大棚。塑料大棚內,一個干瘦老頭正彎腰研究小麥,四周是認真記錄的白衣研究人員。
“周院士”縣長李青率先上前。
“李縣長。”老者直起身子。
周遠恒六十九歲,體型干瘦。即使隔著人群,秦云依舊能感受到周遠恒外套里的骨架,周遠恒本人要比電視里更加平靜溫和。
“周院士,這是竹河縣基層干部。大家聽到您在這,都過來學習小麥知識。”李青為雙方介紹道。
“大家好。”周遠恒對眾人招呼。接著看向手中麥穗“糧食是生命根本。咱們縣的土層深,有利于土地儲水”周遠恒從土地結構講到竹河縣的小麥特征,他不是過場式的講解,而是研究過竹河實情。
七月的陽光有些炙熱,種植大棚安裝了臨時空調,但周遠恒鼻頭還時不時的冒著汗珠。
秦云想起上輩子。上輩子糧食危機,龍夏華南華西等地受哈爾瑪影響,糧食作物幾乎一夜枯死。當時國難當頭,周遠恒帶領研究團隊前往華南災區,希望能研究受災土壤結構,解決糧食危機。
周遠恒在華南災區呆了一個月,土壤研究還未有進展,便因化工感染住進醫院。當時醫院檢測,災區種植基地擁有大量的哈爾瑪廢料,周遠恒因長時間接觸受到感染。這種化工傷害是不可逆的,現在最好方法就是停止研究。
周遠恒出院后沒有聽從醫囑,而是繼續扎根災區。在采訪時,他只是平靜說到,自己身體可以多撐幾年,但龍夏不能一天沒有糧食。他多研究一天,龍夏就有可能早一步解決糧食危機。
周遠恒是災難時的一種選擇。全球災難,還有無數教師,軍人,醫護人員履行著自己的社會職責。在全球危機的背景下,龍夏也是因為無數奉獻者,才會擁有的穩定的社會結構。
此時周遠恒精神爍爍的站在麥田中央,秦云既慶幸又擔心。
慶幸一切還未開始。
擔心歷史像上輩子無法改變。
“我們扎根基層,就要保證各鄉各鎮都吃的上糧食,吃的飽糧食。感謝大家聽我一個老頭子嘮嘮叨叨大家有沒有想問的”下午一點,周遠恒講解完道。
“我們村子山地多,能不能種植小麥”
“這是我們村子的地形圖”
有不少村干部舉手。大家上了年紀,原以為這場學習會晦澀難懂,但周遠恒講的由淺及深,他們充分了解小麥對全國的意義,現在恨不得立馬回村,把村里的土豆紅薯全拔了。
“我們種植糧食,首要講的就是因地制宜。”周遠恒笑著道。
周遠恒又相繼回答了幾個問題,現場學習氣氛十分濃郁。
“十分受用啊。”人群中,高宏偉用圓珠筆耐心記錄。他雖有錄音筆,但開會重點,還是習慣手寫記錄。
“你要不要舉手”隔壁村長見高宏偉記的認真,笑著問道。
“不用。”高宏偉搖了搖頭。他想問的其他村長已經問過,再者,這里五百多人,他也不好意思提問。
“大家還有沒有想問的”會議進入到尾聲,周遠恒和藹問道。
現場無人舉手。這種學習性質的會議,一兩個問題是互動。要是問的太多,問題車轱轆不說,也有些耽誤后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