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帝頒了罪己詔書,然而這只是開始。武宣帝終于力承不住壓力,當著滿朝文武檢討自己當年之行后,早有準備的魏珩即刻又站了出來,趁此機會逼問道“當年今上同先太子手足情深,雖非一母同出,但兄弟之間的感情絕不比同胞所出的兄弟感情差。臣不解,為何陛下能做到那般絕情,說翻臉就翻臉,說屠戮就屠戮。”
“陛下在痛下殺手之前,難道沒有過猶豫和徘徊嗎又是誰,力薦陛下這么做的。臣以為,如今既然陛下頒了罪己詔書,也承認了自己當年的罪行,那么,當年慫恿逼問陛下您如此做的人,便要押入大獄,一一問罪。”
武宣帝原以為,事情到這一步就能結束。他頒了罪己詔書,承認了自己當年的罪行,之后他順勢冊立如今威望正高的順王為儲君,他再禪讓東宮,自此做個悠閑的太上皇。
但沒想到,事情怕遠還沒有結束。
是他低估了魏珩,魏珩并沒打算就此放過他。
武宣帝當即便沉了臉,目光如火炬般,狠狠瞪著魏珩,他哼笑一聲,道“魏卿難道不知道當年,可是其父魏國公一馬當先。若無他的獻計,和為朕鞍前馬后,出謀劃策,朕也沒那個能耐。”
之前魏國公并未卷入到這場君臣之爭中來,甚至為了表現他對魏珩這個兒子的不滿,他還時常出言擠兌。其實這不過是父子二人間的一場戲罷了,為的,不過就是不讓武宣帝看出其實他們父子二人早已聯手。
但此刻,第一步計劃既已完成,武宣帝頒了罪己詔書,承認了自己當年罪過。那么,魏家父子也就不必再以虛招晃之。
這個時候,魏國公站出來說話正好。
且此番正好武宣帝提及魏國公,于是魏國公便站了出來。
“臣也有罪。”魏國公也先自認了罪,“臣當初糊涂了,竟因以為是長公主害死的臣之愛妾,故而心生了魔,將這一腔憤怒和一切罪責全都發泄到了先太子頭上。臣當時怨恨極了長公主的暴烈脾性,想著,若不除了太子,日后太子登基,長公主必會變本加厲,更加無法無天,對活生生的一條命視若草芥。”
“既如今陛下下了罪己詔書,臣對臣的罪過,不敢不認。”
說罷,魏國公彎膝跪了下來。
魏國公承認自己的罪行,本來沒什么。畢竟,連當朝天子都認了罪,他這個當年輔佐天子登基的謀臣,自也有大錯。
不過,他提及了陶氏,這卻是叫武宣帝狠狠愣了下。
同時,心中也隱隱生了些不安。
雖說陶氏已去世多年,當年也的確是因為她的死,這才保全了他日后的穩坐江山。但終究是有那樣一番交易在的,若當年陶氏之事再被魏珩翻出來那后果武宣帝不敢想。
他當然也知道,什么罪該認,什么不該認。有些錯認了,尚能保得住子孫后輩的榮華富貴,而有些罪認了,不但到手的江山得丟掉,他還會被永遠釘在歷史長河的恥辱柱上。
那將是千千萬萬年都洗刷不掉的。
所以,武宣帝道“魏珩,既朕同你父親皆認了罪,你還欲如何”
魏珩卻說“回陛下,不是臣欲如何,而是先太子奇冤不雪,臣往后的日子也永不安生。”說罷,他又再次逼問,“陛下對當年之事,當真就再沒什么隱瞞的了嗎”魏珩目光灼灼,盯得武宣帝屁股上如生了瘡一樣,坐立不安起來,魏珩則并不畏卻,他步步緊逼,繼續問,“陛下是想自己說,還是想臣替您說出來”
武宣帝終于發怒了,他指著魏珩道“你個大逆不道的東西,你目無君上。你如今這般,怕是替先太子沉冤是假,你想謀逆才是真吧”
即便被戳中了心思,魏珩也絲毫異樣未有,他仍是那副胸有成竹的姿態。
并不在意武宣帝方才所言,魏珩繼續說“既陛下自己心虛,不愿說,那便由臣來代您說。”說罷,魏珩從站位上挪了身子,走到中間來,并且他轉了個身,面向了群臣,這才繼續道,“當年,魏國公同靜華大長公主有婚約在身,魏國公卻因意外邂逅一伯爵府女子,想同長公主解除婚約。此事,想來在此的各位同僚,但凡年長些的,都知道。”
魏珩此話一出,立即就有上了年歲的臣子站出來應和,表示此事雖過去多年,但卻仍記得此事。
魏珩頷首,又繼續說“靜華長公主性子剛烈,又怎會受得如此侮辱所以,退親是不可能退親的,便是賠上自己一輩子,她也要同那二人糾纏到底。之后,便是婚期如約,那位伯爵府貴女則是以貴妾之身份入了國公府的門。從此之后,魏國公便過上了所謂的雞飛狗跳的日子。”
“長公主跋扈,婚后對此依依不饒,而那貴妾卻溫柔敦厚,事事妥帖如此,更是將本就變了心的魏國公,更是推向了那位妾室。長公主天子之女,皇室的掌上明珠,她何須忍受這樣的侮辱何況,一切本就不是她的錯,所以,她肯定不會在魏國公跟前低頭。”
“原到這里,不過只是一樁家務事而已。可誰能想到,最終那妾室竟然死了。她死前同魏國公說,是長公主毒殺的她,于是魏國公便不分青紅皂白,把那妾室的死,皆歸罪在長公主身上。于是,他背叛了多年的手足兄弟,倒戈了當年的晉王,也是因此,才有了先太子府的那場屠戮。”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一切很戲劇性那今日便由我來告訴你們,這一切,絕非偶然,這一切”
“夠了”武宣帝實在忍無可忍,他本就身子不佳,此番受了如此大驚后,更是渾身顫栗,他氣憤得連坐都坐不住了,還是硬撐著,這才勉力沒有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