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康熙并沒有往下深究下去,雖然覺得哪里怪怪的,但是這到底是自己寶貝兒子的一番心意,康熙還是十分受用的。
一邊嘴上說著他堂堂太子,沒必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情上面,一邊心里卻暗戳戳的高興。
“皇阿瑪此言差矣。”胤礽反駁康熙道,“不管兒子是不是太子,孝順皇阿瑪您那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說起來兒子也是慚愧,比起皇阿瑪您對兒子的關心和照顧,兒子給您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少了。”
胤礽這么說并不是在裝腔作勢,博康熙好感的,而是他心里面確實是這么認為的,尤其是想到自己近段時間關心康熙做的那些事,說實在話,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事,基本上都是多說幾句,或者多上心一點就可以做到的。
可為什么偏偏他之前就沒有這么做呢
一想到他的每一次關心都叫自己的皇阿瑪那么開心和欣慰,胤礽一方面覺得高興,一方面又覺得有點愧對康熙對自己的好了。
“那當爹的照顧兒子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康熙平時都見不得別人說胤礽的不好了,現在被他孝心打動的他又怎么可能見得了他如此妄自菲薄
康熙道,“皇阿瑪把你養大成人也不求別的,能看著你平安長大,看著你娶妻生子,朕對你皇額娘也算是能有一個交代了。”
為什么都說活著的人永遠都比不上死了的人呢
因為死了的人只存活在別人的回憶里,而回憶總是容易帶著美化功能的,更別提仁孝皇后生前確實是陪著康熙一起走過一段艱難的日子,少年夫妻的感情總是旁人比不上的。
康熙始終記得當年仁孝皇后明明都知道自己已經命不久矣了,但是卻始終抓緊最后的時間拉著他的手絮絮叨叨地提醒他要注意自己的身子,要戒急戒躁,心里有什么煩心的事情記得找人說,別總憋在自己的心里讓自己難受等等等等。
等關心完他之后,才叫人把剛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兒子抱了過來,認真地看看他,親了親他的額頭之后,她只說了一句“以后咱們兒子就辛苦你一個人照顧了”就走了。
當時康熙原以為仁孝皇后臨走前最放心不下的人應該是剛出生沒多久的兒子才對的,可是他萬萬沒想到,他才是那個最叫她放心不下的人。
至于他們的兒子,她似乎壓根就不擔心自己會對他不好似的,臨走之前嘴里念著,心里想著的全是他。
如今距離仁孝皇后去世也快二十年的時間了,但是康熙仍然記得她臨走前最后對自己說的那句話,很難說這十幾年來康熙既當爹又當媽地照顧胤礽沒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怕愧對了仁孝皇后對他的信任。
“皇阿瑪”聽到康熙提起仁孝皇后,胤礽動了動唇,卻不知道該說什么。
他自然知道仁孝皇后是自己的生母,也知道她是為了生自己所以才難產去世的,但是從小到大,胤礽對自己生母的印象就是那一面冷冰冰的牌位。
所以對比仁孝皇后,胤礽自然是更加親近一手把自己帶大,一手把自己教育成才的康熙了。
不過胤礽也知道這些話他在心里想想就好了,萬萬是不能說出口的,所以他只是道,“您為兒子做的已經夠多了,皇額娘若是泉下有知的話,早就可以放心了。”
如果仁孝皇后真的泉下有知的話,她能不能放心幼雙是不知道了,反正她是挺不放心小弘景的。
幼雙以前聽說懷孕的人在懷孕期間恨不得馬上就把孩子生出來,但是當真的把孩子生出來之后,又恨不得把他塞回娘胎里面。
當時幼雙是不太能理解這中心情的,直到她懷上了孩子,又生下了小弘景之后
她終于可以理解了。
不是因為小弘景太體弱多病,讓人操心不已,而是他實在是太太太淘氣了,性子野得很。
之前說過了,小弘景剛出生沒多久就被幼雙他們發現了這不是一個膽小的孩子,這不僅僅因為他放響屁不僅沒有把自己嚇哭反倒是把自己給逗笑了,更因為之后的中中事情都證明了他膽子確實大得很。
剛學會翻身的時候,小弘景就跟烙餅成精似的,一天恨不得翻身八百遍;剛學會爬的時候,頓時化身探險家,照顧的人一個不留神他就爬沒影兒了。
剛學會走的時候,得不到幼雙的允許他都會自食其力的自個兒往外跑了;剛學會跑的時候更加不得了,那兩只肉乎乎的小腳都恨不得蹬上風火輪。
當初小弘景剛剛學會走的時候,幼雙之所以不樂意他經常往外跑,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天還冷著,別看小弘景打小身子骨就好,但是小孩子的身體素質始終是比不上大人的,要是放任他隨便往外跑的話,幼雙就怕他會凍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