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在學校的課本多半都被拋棄了,能夠拿在手上的也不會有小說之類的東西,那種容易滋生思想惰性轉移性情的書本市面上基本看不到。
沒有電視,沒有電影,更不要說唱片那種東西了,很多人可能連聽說都沒聽說過,唯一能夠解悶兒的就是聽廣播了,但收音機的昂貴也注定了它不是誰都能有的。
趙家村有個大喇叭,除了村長要通知某些事情的時候就沒什么用處了,這些知識青年來了之后,就利用大喇叭宣講一些精神文明,號召大家積極勞動,爭取進步獎等等。
還和鄰近的兩個村子,也就是一大隊和三大隊的知青交流了一番,弄了個什么勞動最光榮的活動,很是帶動了一下大家的勞動積極性。
青山對這些都沒什么興趣,幾輩子富裕生活,他所接觸的在這些人看來都是天方夜譚一樣的東西,難道能從他們那里得到什么共通感嗎
敷衍了項明兩句,以青山如今的水平,他想要敷衍別人也不會被別人看出來。項明到底年輕,哪里能夠看出青山的真正意思。他發現了今天新來的知青,跟人打起招呼說起話來了。
新來的知青叫田愛國,這種很有時代感的名字很是普遍,卻也很好記,他樂呵呵地跟項明說話,樂得跟這位前輩討經驗,兩人都是知青,也很有些共同語言,三句兩句就回到屋里說話了。
晚飯是野菜湯,沒有窩窩頭,野菜湯里的野菜也少,稀湯寡水的,就是讓人混個水飽,田愛國皺了皺眉,沒吭聲,項明顯然是習慣了,一邊喝還一邊跟他說什么“糧食都是國家的,不能浪費”云云。
其實就是沒有糧食。
知青本來應該是有口糧的,這部分也的確是國家給的,不用村里,可是國家的是哪里來的還不是村子里先交上去的,于是,翻來覆去,還是從村子里拿出來的。
若是有還好說,不就是集體變個人的嘛,損的也不是自己的,不會有人計較。哪怕還吃著大鍋飯,但誰也不是傻子,干活不干活一個樣兒,誰那么傻拼了力氣為工分啊
總有些聰明人知道偷懶,在這樣的情況下,村子里本就不好的收成徹底減產,偏偏報上去的時候,為了不被一大隊二大隊比下去,一個個都說自己畝產千百斤,全是大豐收的樣子。
結果就是秋收之后村子里反而沒有多少糧食能吃。
項明來了一段時間了,對此習以為常,餓得著慌的時候也只能去山上打野食,而這幾年的氣候越來越不好,山上不要說動物了,植物都要精光了,能有野菜吃都是不錯了。
野菜湯沒怎么放鹽,清洗得也不是很干凈,一股子土腥氣,喝到末尾還能看到碗底的沙土狀沉淀。
青山的表情不好,他什么時候吃過這樣的東西上一輩子的富貴生活何曾讓他受過這樣的苦在外頭寫生也是錦被高床,山珍野味的,哪里有這樣的食物能夠放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