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總理連夜和姬方縉聯系,姬方縉認為,既然堯國已經有所行動,那再對柳凌蔭和童泠泠進行長途轉移,一定會被堯國半道劫獄。
保險起見,他要就地處理掉柳凌蔭和童泠泠。
就地處理掉柳凌蔭和童泠泠這話說得容易。
宋總理很清楚柳凌蔭和童泠泠在堯國是什么地位。
二十一年前,兩人攻打北清,堯國第二大宗紅氏宗族里小少爺也去北清領兵。
他手下的士兵們多倒了一點剩飯剩菜,讓柳凌蔭不喜。
就因為這么一點芝麻大小的事,宓茶立刻撤回了那名少爺,之后那人便消失在了帝都,發配去了最遠的邊境。
堯女王對柳童二人極其寵信,而堯國的士兵們也對二人崇敬有加。
禹國的確實力不俗,但他們就一定能打倒堯國么
堯女王有一個特別的稱號,“凜冬的牧師”。
她的一念之間可以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可以伏尸百萬遍地縞素。
二十年前的那場禹堯之戰,十萬枯骨都填不滿百里覓茶的殺戮之念。
有她在,宋總理對覆滅堯國不抱希望,他只期盼此戰能重創堯國的經濟,好讓他有機可乘,和堯國簽訂相應條款。
天下諸國打打鬧鬧實屬常態,算不得什么,當年那些滅了百里谷的國家,現在不也照樣和堯國合作外交么
但要是對柳凌蔭和童泠泠下了手,那就是徹底和百里女王翻臉,宋國心中到底還是有些發怵的。
權衡再三,總理還是選擇了放人。
三國盟約中,宋國的主要責任是挑起矛盾、打開戰局,為三國發兵制造合理正當的理由。
沈芙嘉夜闖總理院,這項罪名足夠支持他們日后對堯國發起戰爭了,他們的任務基本完。現在夏國禹國都還沒有動作,不能讓他們宋國一個人沖在前面。
堯國十二位天地仁王,多兩個不多,少兩個不少,就先依了沈芙嘉罷。
得到了這個答復,沈芙嘉合上書,無奈地沖兩人一笑,“二位都是明事理的人,早這么做多好何苦折騰呢。”
她收了書,從沙發上起身,“好了,時候不早,我不便打擾,后續的事宜我們改日再談,今天就先回去了。兩位,不必送。”
按理,她該追究宋國這次的責任,但事急從權,小小的宋國不足為懼,他們真正的敵人還在后頭。
二十年備戰的不止是禹國,從姬凌玉死在堯國開始,百里政府和姬方縉政府之間就注定了不死不休。
姬方縉時日無多,這極有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戰爭。
沈芙嘉接了柳凌蔭和童泠泠回國,從扣壓到釋放,中間不過十個小時,沈芙嘉在解決這件事時前后也就談了十分鐘。
這十分鐘的背后,是堯國近半個世紀的血淚史,是上億人日復一日的不懈奮斗。
禹國磨好了刀槍,堯國亦枕戈待旦著。
她們都清楚,堯禹之間,到了做最后清算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