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之余,倆人促膝交談了很久,從列寧格勒戰役講到莫斯科會戰,又從非洲戰場講到了諾曼底登陸,彼此更加的了解和敬重。讓他們十分高興的是,在艾森豪威爾訪問期間,日本投降了。這對久經沙場的老兵來說,可謂是功成名就了。
“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讓朱可夫同志對美國進行回訪,艾森豪威爾不是提出邀請了嘛。”斯大林平靜的道,“在日本問題上和美國的爭執,以及朱可夫同志的回訪并不沖突。又緩和又斗爭,還要講究方式方法。”
目前在保留東歐利益的前提下,斯大林覺得可以對西歐國家可以采取緩和態度。因為不僅僅是西歐國家需要重建,蘇聯同樣需要重建。
甚至和西歐國家擔心的蘇聯入侵一樣,蘇聯也害怕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遭到美國和英法的聯合入侵,自從德國對蘇聯展開偷襲之后,蘇聯高層上下已經對這些帝國主義不信任了。
現在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同樣不值得信任,但是卻可以分化和瓦解。延遲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遠東,斯大林認為可以采用進攻性防守的策略,以朝鮮半島為籌碼,盡可能的爭取在日本的利益,讓美國承認蘇聯對北海道的占領只是最低限度的目標。
其實到此時美國人還沒有在朝鮮有太多的存在,因為朝鮮此前一直在日本人的殖民統治之下,自然不可能有美國勢力的存在,而美國人一時半會也沒辦法把大量軍事力量投射到朝鮮半島,蘇聯人卻不一樣,他們本來就在西伯利亞擁有大量軍隊,隨時可以揮師南下投入力量。
而事實上蘇聯也確實早于美國在朝鮮部署了軍事力量。
如果沒有核彈的話,早已經進入朝鮮半島的蘇聯完全可以把美國踢出去。
但是有了核彈又不一樣了,美國的態度和核彈爆炸之前相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詮釋著什么叫翻臉比翻書還快。
斯大林甚至慶幸在波茨坦會議上,接受了英國發起的暗箱操作。如果一直遲遲無法達成協議的話,現在手握核彈的美國,肯定會找機會給蘇聯無休無止的羞辱。
在日本和朝鮮半島問題上,斯大林已經預測到了肯定會被美國施壓,這個時候肯定不是之前世界大戰尚未結束的時候溫情了,而是充滿了火藥味。
日本和朝鮮半島還有所不同,蘇聯可以按照之前的協議,讓三八線以南的半島由美國受降,因為朝鮮半島好歹是大陸的一部分,就算是放美國人進來,地面力量占據壓倒性優勢的蘇聯也不應該懼怕。
而北海道則不同,美國海軍和羸弱的蘇聯紅海軍相比,簡直就是來自未來的軍隊。如果能夠讓美國承認蘇聯的事實占領,換取蘇聯對朝鮮半島美軍的優勢,看起來怎么都不算太差的結果。
理論上斯大林哪里都不準備放棄,可是在蘇聯的核彈研制成功之前,一定程度上他現在必須要忍氣吞聲,甚至在伊朗的撤軍也準備遵守,而不是對巴列維進行文攻武嚇,維持帝俄時期和英國南北分治的默契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