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法國歷史上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現了,剛剛成立的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好像是十二年出現了二十二個政府,艾倫威爾遜的印象當中,這比日本人換首相都要快。
如果不是法國政治在兩百年內一直都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不是革命就是復辟,一次次的內部爭斗,英國也沒這么容易壓制住法國。
“希望法國那些成熟的政客們,能夠像是我們英國的政治家一樣,讓戴高樂早日回到清閑的生活中吧。”愛德華布里奇斯面帶無奈的拿著酒杯道,“丘吉爾先生現在就活潑多了,重新成為后座議員之后,簡直減輕了十歲,國會總能聽到他中氣十足的喊叫。”
“這倒是沒錯,聽外交大臣說,外交領域是目前丘吉爾先生最為不滿的地方。”亞歷山大卡多根笑瞇瞇的附和道,“他指責工黨政府是蘇聯的代理人。”
“哦,那選民們怎么看”愛德華布里奇斯一聽來了興趣,帶著期待之色追問。
“這個情況比較復雜,保守黨的報紙說首相為蘇聯服務,支持工黨的報紙說,前首相為美國服務。”亞歷山大卡多根忍住笑聲說道。
“其實哪有這么多問題,蘇聯如果想要得到倫敦的消息,找兩個英共的后座議員就行了。波立特會把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告訴斯大林的。”愛德華布里奇斯說到這話鋒一轉道,“當然我們不要參與到黨派當中去,讓這些不同主張的議員們自己解決問題。”
目前英共的成員有五萬多人,在一九四五年的選舉當中,有兩名黨員進入了國會成為了后座議員,就和現在丘吉爾的角色一樣,給執政黨添堵就是后座議員的最大樂趣。
不過英共和工黨的關系還算是不錯,艾德禮首相也自稱是社會主義者,目前來說英國國內,保守黨主張對蘇聯強硬的聲音,還處在可控范圍之內。
如果不考慮工黨的一二號人物不和,愛德華布里奇斯覺得短時間內,工黨不應該遇到什么困難,當然這也要看國際環境是不是對工黨執政有利。
九月二十三日,旨在維護歐洲團結的布魯塞爾會議正式閉幕,除了一個任何人都挑不出來毛病的六國共同宣言之外,剩下的就是呼吁。
不過在保衛歐洲的問題上,布魯塞爾會議的一小步,則是歐洲人民的一大步。英國拉著法國不加入歐洲外籍軍團的計劃,同時也是看看美蘇有什么反應。
蘇聯的反應平淡,美國的反應也沒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不過目前美蘇的態度都只能說是表面現象,驟然登上世界之巔的美國,面對的事情可以說很多。
建設任何勢力都是需要時間的,更別提美國內部還沒有對新形勢下的世界領導權,產生一個共識,這還沒有考慮到,動輒用幾個月時間拿出成熟方案的官僚,在拖延上的作用。
美利堅人類燈塔之路才剛剛開始,比起仍然保留一定實力的英法,歐洲的情況似乎還算穩定,可世界上涉及人數最大的內戰已經在醞釀當中了,美國人正在遠東展現第一次展現世界霸主領導權的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