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個酒會的場合確實不適合談事情,兩人約定找一個時間溝通一下,關于如何讓巴基斯坦出現在世界上。
因為阿里真納在穆盟一言九鼎,很多條件就不如國大黨,比如出了事情沒什么人商量。
這一點有過海得拉巴專員經歷的艾倫威爾遜,愿意幫忙,本著國際主義的精神,甚至可以不收取費用。
其實巴基斯塔的隱患確實如同蒙巴頓說的那樣很大,在得知阿里真納不改獨立建國初衷的時候,蒙巴頓很直白的表示,巴基斯塔是必然要分裂的,被印度隔開的巴基斯坦在二三十年內,必然會不復存在。
這一點上蒙巴頓倒是沒有估計錯,甚至可以說是先見之明,但阿里真納不為所動。
不同于蒙巴頓,在第二天的時候,艾倫威爾遜是以巴基斯坦獨立為前提,和阿里真納對英屬印度未來進行討論。
其實巴基斯坦和印度并不一定會分裂,印地語就是烏爾都語,印地語和烏爾都語合稱印度斯坦語,根本大同小異,主要區別在于前者用天城文字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引進的梵語借詞多一點,后者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借詞多一些。
和內外蒙古的蒙語差不多,一個是蘇聯創造的書寫文字,一個是傳統蒙古文字,但對話是沒有問題的。除了宗教不同,后來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潛在聯系還是非常多的,比如寶萊塢最大的海外市場長期都是巴基斯坦。
烏爾都語作為巴基斯坦的國家語言,就是阿里真納定下的,而他本人不懂這種語言。憑借這一點阿里真納在穆盟的地位就可見一斑。
為什么定下一門語言做國語,就能體現阿里真納的地位呢首先阿里真納不懂這門語言,再者,烏爾都語為母語的人口只占據巴基斯坦百分之八。
這就相當于某個人一拍腦袋,決定把粵語當成全國語言來推廣還成功了。
關于后世網絡上,什么粵語只差兩票,那都是在著名網絡謊言的代表,和炮黨那套六十年過去了有差不多的可信度。但阿里真納真的做到了,讓一個小語言成了國語。
巴基斯坦的未來系于一身,現在的阿里真納在艾倫威爾遜眼中,比蒙巴頓總督重要得多。
“今天我們受到了一封電報,首相有意讓丘吉爾議員,親赴新德里,調節英屬印度的矛盾,展望未來,共同進步。”
在第二天見面的開始,艾倫威爾遜就拿著目前倫敦方面的最新指示,遞給了阿里真納。
“艾倫助理是在威脅我么”阿里真納接過了譯電看了一遍,不慌不忙的反問道。
前首相丘吉爾,一直是以不放棄英屬印度的形象著稱的,這一次過來是否是表明大英帝國要表達強硬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