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就是不明白,日本的發展是美國縱容的結果,當然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國隨時可以掐斷這種發展趨勢,而日本沒有反抗能力。
套在馬來亞身上也是一樣的,英國目前要是真的奔著主導歐共體的路走,開放一些市場讓馬來亞進行初步工業化發展,那么馬來亞毫無疑問會和日本差不多時間起步。
考慮到馬來亞的人口沒有這么多,歐洲付出的代價要比美國小許多。只要調節的好,不至于像是八十年代那樣日本和美國,最終翻臉。
翻臉對于馬來亞是沒有好處的,技術支持和市場在歐洲、原材料有澳大利亞,上下游都被堵死,翻臉只會讓馬來亞成為日本,如果能分工合作的持續下去,馬來亞的生活壓力還比日本小呢,做個亞洲燈塔不成問題。
最后的最后,艾倫威爾遜開了一張永遠不能兌現的空頭支票,“其實倫敦有部分聲音是這樣的,如果有一天美國從日本撤軍,英國就讓馬來亞獨立。”
這章空頭支票的無恥程度,只有艾倫威爾遜本人一清二楚,美國拉著日本一起死的可能性都更大一些,怎么可能松開日本人脖頸上的鏈子
眼看著一座座林場村社被蓋起來了,艾倫威爾遜心里明白,本次的紐芬蘭自救行動已經開始逐步走上正規,剩下的看,所謂的勤勞是否貨真價實了。
一天的勞作結束的時候,幾個華工正在為艾倫威爾遜科普,公豬一定要閹,留著種豬傳宗接代就可以了,而且殺豬一定要放血。
誰知道話題是怎么轉移到母豬的產后護理上面的
“好像是這么回事是吧”艾倫威爾遜一邊走一邊道,“對了,你們覺得豬那部分好吃。”
“內臟、豬腳、有不能吃的地方”幾個華工七嘴八舌,一下子就不困了,紛紛表示沒人比我更懂怎么吃豬肉。
“這個問題,也許我可以幫你們解決”艾倫威爾遜明白,魚不能當飯吃,哪怕是英國魚類的供應也只有肉類的一小部分。
這些華工雖然是一直沒有餓著,也沒怎么抱怨,但肯定是饞壞了。
雖然早就忘了怎么扯到吃豬肉上面,但他卻想起來,似乎西方傳統中是沒有吃內臟習慣的,先不包括英國,英國本土二戰期間連烏鴉都吃。
但北美這邊沒有受到世界大戰的影響,如果說有影響,那全都是正面影響,不管是加拿大還是美國,都應該還保持著一身臭毛病才對。
在華工這里接了一個采購員的職責,艾倫威爾遜離開采伐區,從科納布魯克登船,返回首府圣約翰斯,雖然不是閨蜜團成員來慰問令他略感失望,但談談避稅天堂的事情也可以說是重要,正好連同華工的飲食需要也一起辦了。
歐美主要吃牛肉,第一就是豬不閹割,如果不幸買到了公豬肉,那恭喜,一份腥味極重的豬肉到手了。第二屠宰方式不同,這邊有些國家殺豬是不放血的,不放血的豬肉也不會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