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大規模沖突再次爆發,整個加爾各答都會化為灰燼。
當然在這一切來臨之前,蒙巴頓已經卸任了總督的職位,完成工作準備歸國過生日去了,這是早就已經謀劃好的,剩下的事情就讓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領導人自己面對吧。
他在新德里的時候做過努力,雙方沒人聽他的,現在他走了,次大陸的一切已經與他無關,看看英國人離開之后,國大黨和穆盟有沒有更加具有建設性的辦法,解決已經開始爆發的問題。
到達加爾各答的甘地住下了,傍晚,有幾名印度教青年站在室外大喊“甘地,你是叛徒要保護印度教徒,不要保護和平教徒甘地滾回去”
甘地推門而出,解釋了自己的理念,希望兩大教派和睦,一旦沖突再起,只會讓加爾各答毀于一旦,遲早幾個印度教青年離開。
甘地在加爾各答再次宣布絕食,直到宗教的戰火熄滅為止。甘地為大大小小的事先后進行過十六次絕食,其中兩次歷時三星期。有幾次差一點命歸黃泉。盡管年事已高,但為了成千上萬的無辜者,以生命為賭注是值得的。
這次不同往常,一開始絕食,身體機能就有極大的反應,體力衰退,頭眩眼花,午夜,便連話都講不出來了。這個消息像插上翅膀一樣很快傳遍加爾各答,一批焦慮不安的群眾前往探視,走出這所住宅,無不譴責暴力。
似乎甘地再次以非暴力的精神,阻止了加爾各答的教派沖突,整個印度只有他具有這種威望,但是甘地應該不會想到,這是他這輩子最后一次絕食。
宗教仇殺已經造成了兩大教派幾十萬的死亡,在這種情況下,甘地還用對付英國殖民政府的招數,來對付印度
倒不是沒有作用,只不過在不少人深受感動的同時,也有大批人反感甘地的行為。他們是印度人不是英國人,自然也沒有英國人的顧忌。
在很多印度教徒的眼中,教派沖突都造成了這么大的死亡數字,甘地卻還在呼吁和平,這幾乎就是背叛了印度教,加上甘地曾經希望真納領導印度的消息已經廣為傳播,令這些人心中極為憤怒,認定了甘地是叛徒。
終于一個艾倫威爾遜很熟悉的定律,出現在了這批印度教徒的心中,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恨,在這些人眼中,本身代表印度教的甘地呼吁和平,比和平教徒更可恨。
更不要提和平教徒也存在敵視甘地的人,他的理念在印度獨立之后已經沒有這么容易,像是英屬印度還存在的時候,那么打動人心了。
在印度獨立之后,甘地的演講不再像是英屬印度還存在的時候,受到歡迎。相反,因為制止宗教沖突,甘地在演講的時候頭一次聽見了殺了甘地的口號,而進行這種呼喊的是印度教徒。
他的話失去了昔日的魔力,非暴力支離破碎。印巴分治之前,穆盟視他為頭號敵人,說這個詭計多端的人想假扮成他們的朋友,而現在印度教徒則又稱他為頭號和平教徒,說甘地是和平教徒打入印度教的內奸。他的名字本不應是莫漢達斯甘地,而應是穆罕默德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