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代表的激烈反對下,關于向克什米爾派遣維和部隊的事情,沒有達成決議。
“不過這件事,用在巴以戰爭上面也是可以吧”散會之后,美國代表退場的時候相互溝通,剛剛組織維和部隊的事情,除了印度之外,大多數國家都是贊同的,甚至其中一方巴基斯坦對此也是贊同的。
“印度的事情還是比較麻煩,我們不能得罪這個目前最大的新國家。可能會讓蘇聯人趁虛而入,在印度建立影響力,我們已經通過英國人求證,尼赫魯確實是一個社會主義者,美國一旦站在印度的對立立場上,這可能會導致印度倒向蘇聯,對于美國的利益不利。”
“巴以戰爭那邊也有問題,雖然我們通過外交途徑施壓倫敦,讓倫敦放棄支持阿拉伯聯軍,可是英國在中東經營許久,通過輿論力量把以色列的底全部告訴了阿拉伯人。現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士氣高昂,一定要把只有八十萬人口的猶太人趕下海。”
美國代表一邊走一邊討論,口中也不無佩服之意,大英帝國的攪合手段果然是名不虛傳,美國總不能抨擊看不見的輿論吧。
雖然它在阿拉伯世界廣為宣揚,美國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問題就在于這又不是假的,美國確實是第一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
再者宣揚以色列只有八十萬人口,雖然絕對是用心險惡,但是想要抓把柄施壓也很難。因為這也是事實,只不過這個事實,讓阿拉伯人知道之后被利用上,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斗志。
相反隨著阿拉伯動員出來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爭取出來的兩次停戰期,似乎也沒有改變以色列人面對的困境。
英國,其實是艾倫威爾遜,這一番現場直播往茅坑里面扔炸彈的操作,還真讓美國人沒什么辦法。
“我們和蘇聯人商量一下”此話一出,幾個美國外交官都頻頻點頭。
雖然早一九四三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渡過軍事斗爭的高峰,政治占有更大比重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美國所設計的戰后世界藍圖是“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起自由貿易主義體制。這項重大政策目標的障礙是,戰后洪水般的社會革命浪潮和蘇聯勢力范圍的擴大。
這個計劃是把蘇聯當做敵人的,可是敵人也并非不可合作,美國第一個宣布承認以色列國。蘇聯是第二個承認以色列的國家。對以色列這個新生國家,美國和蘇聯的利益是一致的。
停火期間,以色列從捷克斯洛伐克那里獲得了大量的輕武器、火炮和彈藥,就是一個佐證。甚至還組織了從布拉格到雷霍沃特的定期空運。飛機是從美國購進的。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美國和蘇聯共處外交明顯地表現出來。
從以色列建國到爆發戰爭,華盛頓和莫斯科一直保持著溝通,采取共同支持以色列的立場,現在美國不過是再次需要蘇聯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