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玩家,美國因為國內的猶太勢力,以及和蘇聯一樣是新玩家的身份,別無選擇只能支持以色列,只有通過以色列在中東建立影響力成功,有了基礎才能想著擴大勢力,萬事開頭難,這就是美國面對的處境。
只要把保住以色列,以后總有機會,慢慢在中東擴展勢力的。
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討論之后,莫斯科正式給予了華盛頓回應,表示會支持派遣維和部隊的聯合國提案。前提是以色列要接受
聯合國的近期的主要問題是兩個,和莫斯科一樣,新德里也正在開會討論。不過意見是驚人的一致,那就是拒絕就克什米爾問題,讓其他國家的軍隊插手。
不論是尼赫魯還是帕特爾都認為,這是英國想要卷土重來的準備,要知道有一支一個旅規模的英軍,從克什米爾爆發戰爭之后就一直賴在朱納加德土邦不走,另外一個旅在葡屬果阿,明顯正在觀望戰爭的進展。
現在英國人還在旁邊看著,如果印度不能在克什米爾戰爭當中贏的漂亮,至少是占據優勢,說不定英國人就覺得可以卷土重來了。
當然比起帕特爾的強硬拒絕,尼赫魯還是對在座的各部門部長開口道,“我們當然要拒絕外國勢力干涉克什米爾的舉動,但是外交工作不是一味的表示強硬。我們是要通過遺留在印度的英國人,表示英印特殊關系仍然存在,兩國的關系不會因為印度的獨立而褪色。”
尼赫魯的話讓很多人不由自主的點頭,在他們的眼中,大英帝國固然不是在一枝獨秀了,但仍然是全世界有數的大國,并不比美國和蘇聯差,完全不給面子也是不行的。
“讓倫敦的大使取得英國人的諒解,但是在聯合國大會上,我們維持之前的態度,要嚴詞拒絕。”
在關于維和部隊建議的正式討論之前,涉及到的各個國家都在進行討論。
作為提案最為核心的以色列對此當然是非常贊成的,甚至主動找上美國,表示如果印度拒絕聯合國派駐維和部隊的建議,也沒有關系,以色列贊成。
這要是幾十年后的以色列,是絕對不會還沒打就呼吁和平的,但是在一九四八年這個時間,剛剛誕生的以色列還是講道理的,還沒有中東戰爭全勝積累出來的膨脹。
作為直面阿拉伯聯軍的國家,以色列最能夠感受到各國越來越多的武裝,漸漸堆積在一起是什么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