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澳大利亞鐵礦的發現,在艾倫威爾遜看來對英屬馬來亞是一個利好。有助于促進以后英屬馬來亞的發展,澳大利亞本身是不具備鋼鐵行業發展環境的。
地廣人稀的資源國吸收資本一者推高勞動力成本,帶來制造業成本過高的弊端。
且伴隨礦產出口的高額貿易盈余,外匯往往幣值走高波動也大,進一步壓縮營收。兩頭擠壓下,制造業死亡是幾乎不可避免的結局。
簡單來說就是荷蘭病纏身,像是澳大利亞挪威能夠建立起來覆蓋整個社會保障的國家,在資源型國家當中只是極少數。
這里面還要刨除加拿大,加拿大是妥妥的資本主義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制造業出口是超過出口資源的,并不是一個純粹的資源型國家。相反俄羅斯越來越像是一個資源型國家了。
澳大利亞因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一個上限更高的俄羅斯。雖然澳大利亞土地貧瘠,全國生產出來的糧食,也就勉強讓澳大利亞成為一個糧食出口國,如果沒有出現更加優良的種子,澳大利亞人口一旦突破三千萬,澳大利亞的土地就無法養活澳大利亞的人口。
但在三千萬這個警戒線之下,澳大利亞是資源型國家當中過的最滋潤的。
具體到鋼鐵,鋼鐵有很多種,被出口的較多的是粗鋼。鐵礦石出口距離不是問題,但鋼加工的越精細,定制的程度越大,越趨近于買方驅動,越需要離市場近。
澳大利亞人都沒有幾個,自然是不存在市場的,世界上市場就這么幾個,毫無疑問都在需要鋼鐵的本國境內,所以就注定澳大利亞搞鋼鐵業,和直接出口鐵礦石差不多。
粗鋼的附加值有限。因此即使賣鋼比賣鐵礦利潤高些,鋼材市場限制也不足以培育出大規模鋼鐵工業。而且同汽車一樣,鋼鐵制造業也是規模經濟,贏家通吃。
鋼鐵行業作為強國的重要行業的一個標準,從根源上就已經把澳大利亞排除在外。甚至可以說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澳大利亞國內囤積的廢鋼,都可以積累到循環利用的地步。內部市場都沒有,搞什么鋼鐵行業
澳大利亞雖然煤鐵都不缺,但是非常要命的缺水,全國的干旱地區比例,幾乎快和埃及沙漠占據國土面積的比例差不多了,埃及都有尼羅河,澳大利亞沒有。
但既然煤鐵兩洋都很豐富,澳大利亞人口不到人口警戒線之前,雖然荷蘭病纏身,卻能夠一直過好日子。
大環境不變的話,可以一直做一個過好日子的資源國。煤鐵雖然會帶來好日子,卻也會讓澳大利亞貨幣格外強勢,扼住制造業的發展。
這些澳大利亞本身的不足,可以用馬來亞進行補充,如果馬來亞還補充不了的話,英國本土則會進一步的補充。
只要制造輿論讓澳大利亞明白這一點,可以說英屬馬來亞甚至可以讓澳大利亞駐軍,幫助英國一直守住這塊海外殖民地,澳大利亞也必然愿意這么做。
所以關于英屬馬來亞這塊殖民地的發展,最好是讓印尼成為那個反派,以敵國面目出現。這樣澳大利亞因為自己的切身安全,會幫助英國守住馬來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