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不上壞吧,馬來人發展農牧業加上橡膠,工業領域交給華人。想辦法把不同的側重放在東馬和西馬,都是為了殖民地的穩定。”艾倫威爾遜沉吟了一下,“幫我多注意一下相關的消息,我首先要來一輪農牧業革命,先把馬來人安撫好。”
這是沒問題的,艾倫威爾遜甚至想要讓馬來人養豬,別看馬來人是和平教徒,這都不是問題,二十一世紀的埃及就是響當當的養豬大國,發展產業又不是讓你吃,不信和平教的人吃還不行么
僅僅是養豬業的話,根本不需要其他國家幫忙,英國就是這方面的行家,大約克夏豬就是英國本土的種豬。
十九世紀后期,隨著英國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豬肉中脂肪的需要大大減少,經過有目的、有計劃和系統的高蛋白精料型日糧直線培育,進行定向選育和選配,從而使大白豬迅速地向瘦肉型方向發展。
很多國家從英國引進大白豬,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先后培育成適合本國的大白豬品種,蘇聯、美國、日本都是引進的國家。
把中國本土黑豬擠的快沒存在感的白豬,也是從英國引進的大約克夏豬。長肉快,生育力強,這些都是優點。
農牧業的科技含量絲毫不亞于工業,二十一世紀中國還沒有擺脫依賴呢。歐美真強到堅不可摧的領域在于農牧業。很多國家都各有各的優勢
生豬養殖中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叫料肉比,是指飼養的畜禽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它是評價飼料報酬的一個重要指標。歐美能達到二點二,中國只能到二點八,差距還很巨大。美國平均一頭存欄母豬供育肥豬二十頭以上,而中國平均為十六頭,差距也較大。
帕梅拉蒙巴頓點頭,也知道艾倫威爾遜的目的了,先安撫本地的土著馬來人。一旦馬來人先入為主自認為過上比華人更好的生活。這個影響一旦形成,至少一代人是無法擺脫的。
“等我一下,我發一個電報讓各公司注意一下。”帕梅拉蒙巴頓起身,決定幫助未婚夫收集相關消息。
巧了,艾倫威爾遜也要發電報,在土地分配方案之后,讓愛麗莎草擬一個農牧業革命的方案,準備從農牧業開始進行分配。
這也是為了撥亂反正嘛,都是填補前任專員杰拉德愛德華留下的爛攤子。
掀起農牧業革命其實成本不大,對于艾倫威爾遜來說尤其如此,帕梅拉蒙巴頓雖然說產業轉移也不用以公務員視角等待倫敦認可,完全可以繞過政府自己干。
但涉及工業的產業轉移太引人注目了,艾倫威爾遜作為一個已經不太底層的公務員。不可能無視白廳的約束,也只能讓帕梅拉蒙巴頓想辦法。
農牧業就不同了,雖然科技含量一點不比工業差,但確實不引人注意。白廳是沒有理由反對的,而且會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