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工業的基礎,英國也是先經過農業革命之后有了基礎,才有工業革命的能力。
對于大部分的國家而言,這都是一個必要條件,像是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憑借某方面特別有優勢就能過得很好,這終究是少數。
世界就是這么不平衡,就如同整個拉丁美洲都沒有煤礦一樣,累死他們也不能在十九世紀和美國競爭。光是這個基礎條件不存在,怎么努力都沒用。
印度就是一個農業弱國,標準的季風氣候,季風氣候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穩定,降雨在少三分之一和漲三分之一上下浮動。
不能說年年有水災旱災吧,但兩年當中有一年肯定能輪上。因為維度原因印度高降雨高蒸發,碰見的災害大部分都是旱災,別看年降雨好像很多,印度是一個缺水的地方。
中國的自然條件是遠遠超過印度的,并不存在什么印度這么好的土地給印度人白瞎的說法,給中國人也不可能超過中國本土。
印度農業三分之二的耕地依靠降雨進行灌溉,西南季風一旦出現異常,秋收的農作物由于缺乏水分就會大面積減產。糧食減產又導致印度社會物價上漲,所以印度的通貨膨脹往往直接跟西南季風是否能夠如約而至掛鉤。
印度的可再生內陸淡水資源總量同樣僅為中國一半。印度本身就處于比較干旱的自然生態。這種源頭上的干旱并不是一種人為的結果,它是自然形成的。
一個吃飯都隨時受到威脅的國家,農業基礎都不牢靠,可能有工業的長足發展么
不論是在任何方面,印度手里的牌都比中國差一大截,尼赫魯和英迪拉做不到的事情,老仙也一樣做不到。
英屬馬來亞的氣候雖然談不上友好,但熱帶雨林氣候也比印度靠天吃飯的季風氣候好多了,這也沒辦法,英國手中唯一在溫帶的殖民地,現在叫美國。
而且美國也是被北極寒流定期收割的地方,氣候一樣不穩定。
英屬馬來亞已經算是英國目前為止,唯一還值得投入的殖民地了。
在鋼鐵問題上,帕梅拉蒙巴頓表示可以繞過倫敦,直接從美國采購煉鋼設施。這一點艾倫威爾遜表示同意,“親愛的,我有權力,你有資金,這個五十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一定會成為財富來源之地的。”
“也是為了大英帝國”帕梅拉蒙巴頓張了張嘴,補充了未婚夫話術的漏洞。
兩人、實際上是三人,還有瑪格麗特公主是一起回到吉隆坡的,帕梅拉蒙巴頓還要返回巴黎召集法國的股東們,對利比亞勘探的事情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