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戰后法共就勢頭很猛,這種將法國排除在戰后世界政治格局之外的做法,無疑是在給他們奪取政權的行為送槍。
而對于蘇聯來說,只要不與美國完全穿在一條褲子里,就完全是值得團結的對象,那么蘇聯也絕對會支持法國取得特殊地位,以便將自己的影響力直接推到大西洋沿岸,并更加方便法國惡心英國和美國。
對于美國來說,如果自己主動下場反對法國取得在戰后格局中地位,不僅在國際上掛不住顏面,也無疑會一樣將法國向東推,而如果美國主動下場支持法國,那么法國人則很有可能成為美國在歐洲大陸的堅定盟友,在協助盯緊德國的同時,亦可以抵御蘇聯、牽制英國。
所以勒內普利文把美國人弄的非常尷尬,美國人也沒有辦法,艾倫威爾遜也沒有辦法,法國作為世界上強國幾百年,可能沒有登頂過,但只要立在那,就不會有人去過于得罪。
“這樣吧,你就告訴美國人等等,勒內普利文才上任一個月,他的前任更是只有十天的任期,現在法國換領導人比換尿布都快。我們可以等待一下合適的談判對象出現再談。”
冥思苦想了半天,艾倫威爾遜又拿出來了拖字訣,不過這種應對也表明,他過來鍍金的企圖是失敗了,雖然因為英美占領區合并的成果,算不上完全失敗。
但是短時間內,他是沒有在聯邦德國成立的事情上,體現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機會了。
艾倫威爾遜畢竟是英屬馬來亞的專員,這一次接受召喚返回倫敦,不可能一呆就是好幾個月,馬來亞那邊還有事呢。
英國和法國現在各有各的問題,英國雖然政治穩定,但是過于求穩而且傳統上對待殖民地有些保守,艾倫威爾遜時不時就回國一趟,也是以本人的經歷證明,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法國雖然在關鍵問題上,不會因為混亂的政治松口,但是混亂的政治肯定會影響軍事上的能力,政客們總是爭權奪利,軍隊也沒法打好仗。
馬金斯也知道,艾倫威爾遜看起來是對短期出成果持悲觀態度了,開口道,“看來這件事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
“有利有弊,法國人不認可,那么責任就不是我們的。”艾倫威爾遜很看得開,蘇聯固然是敵人,美國就一定是盟友么如果英國這么相信美國人,為什么在二戰剛剛結束的之后,拼命也要拉法國一把,一起報團取暖呢
雖然最終歷史上的報團取暖,最終因為英國還是倒向美國破產。但本位面不還是沒破產么沒有越南的需求,杰拉德愛德華在馬來亞工作,也不會有驚無險的完成。
返回倫敦的艾倫威爾遜,就開始制定軍事同盟問題上,可能被美國占便宜的地方,同時給出的個人意見,就是禍水東引讓美國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法國身上。
這又不是污蔑,沒看法國現在的部長會議主席勒內普利文,正在呼吁歐洲軍么
美國肯定不想見到歐洲軍的出現,那么出于遏制法共和阻止歐洲軍出現的角度上,一旦北約的事情談妥了,把在歐洲的軍事力量重點放在法國,就是順理成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