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答應下來。”艾倫威爾遜面不改色的道,“當前我們還是要辦理亞洲經濟發展計劃這件事,其他的事情可以先等等。”
其實什么轉達倫敦,根本就多此一舉,因為外交大臣馬上就要來吉隆坡。
不過艾倫威爾遜轉交給倫敦批準,廢倉符合程序正義,誰都不能說什么。只不過轉達的時間正好外交大臣會過來,不巧合的錯開了而已。
對此艾倫威爾遜只能說,這都是命運的安排,反正日本人也不著急,這件事并不是很緊迫。
愛麗莎離開之后,艾倫威爾遜仍然看著吉田茂的資料,最終自語道,“我不管其他國家怎么想,但是英屬馬來亞的損失,不是一群戰俘就能抹平的。”
他記得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是沒有賠償東南亞國家損失的,別的地方艾倫威爾遜可以不敢,他現在是英屬馬來亞的高級專員,日本作為戰敗國別想賴賬。
而且他有足夠的理由這么做,這里就不提英屬馬來亞的主要族群是誰的問題。艾倫威爾遜尊敬的岳父大人蒙巴頓,就十分討厭日本,他為岳父大人出一口氣完全合情合理。
舊金山會議上,東南亞各國強烈要求日本支付巨額戰爭賠款,并要求把日本國內工業設備拆遷到這些國家作為抵償。
吉田茂對東南亞各國代表說,要日本“拿出所有的錢來賠,或把家當拆光,對日本和你們都是不利的”。最好方式是由日本承擔幫助開發來調節。東南亞各國考慮到單獨從事經濟建設的困難,在舊金山會議之后先后同意了吉田茂的方案。
首先他要聯絡這些國家,咬住賠款這件事,如果做不到,在從戰俘問題上想想辦法,日本多出來十幾萬殘疾人,好歹對社會穩定沒好處吧。
吉田茂和麥克阿瑟的關系極好,這一次傳話就是通過占領軍司令部進行的。不用想艾倫威爾遜就知道,肯定得到了麥克阿瑟的首肯。
經過了長時間的考慮之后,艾倫威爾遜覺得,十月之后就戰俘問題正式回應最為合適。
仁川登陸之后,美國各大報紙對麥克阿瑟展開了經久不息的吹捧,用詞之肉麻幾乎認為是凱撒復生,哪怕是躲在沒什么關系的吉隆坡,艾倫威爾遜都能夠感受到那副令人惡心的肉麻。
這不是屏蔽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最近他和澳大利亞人頻頻接觸,顯然美國的輝煌勝利,也讓澳大利亞人的心態出現了一絲變化。
仿佛進入古今第一名將角色當中的麥克阿瑟,玩了一把仁川登陸之后,在全世界范圍之內確實起到了技驚四座的效果。
這種情況下確實顯得英國之前竭力避免派遣地面部隊的行為,過于的保守和膽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