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日本金融機構,就像是一道被拉到極限的線,沒什么彈性。”艾倫威爾遜回到大使館之后,和駐日大使伯吉斯說道,“大量的資金被投入到補貼當中。沒有美國援助馬上就會垮。”
這是艾倫威爾遜從大使館的資料當中得出的結論,日本的經濟應該因為要克服北海道丟失之后的后果,比歷史上發展的更慢一些。
這個結論讓艾倫威爾遜非常欣喜,總算是在世界局勢層面出現了一些利好消息,哪怕只是一點點。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日本出于對抗蘇聯的前線,美國哪怕比歷史同期多付出成本,也不會讓日本政府倒臺的,所以指望日本就此沉淪,仍然是一個一廂情愿的夢想。
但這對英國仍然是好事,不論是日本還是背后的美國,多付出一些成本不是壞事。
“艾倫,看來你已經有了一些想法。”伯吉斯很感興趣,想知道這個被白廳同事認為前途無量的人,有什么想法。
“我沒什么特別的想法,只是想讓馬來亞發展到和日本一樣的水平。”艾倫威爾遜施施然的回答道,“作為英國的一個有力補充,這樣就足夠了。”
八十年代日本繁榮時期,日本是否超過了英國,這要分怎么看。如果是人均生活品質,日本從來都是葡萄牙的水平,達到相似人均收入付出的辛苦是歐洲國家無法想象的。
如果指的是國家經濟實力,因為英國有金融優勢不太好比,但仍然可以說日本的國家經濟實力超過了英國,只是這種超越是建立在社畜的無私奉獻上。
艾倫威爾遜會了解日本的發展軌跡,因為東亞的整個發展軌跡都是一個樣,日本的道路后面韓國也會有,再往后中國也是一樣的路。
先紡織后鋼鐵、然后是家電造船、最后是半導體,紡織鋼鐵都沒什么難度。家電英國不是強項,但要說造船嘛至少在現在,英國的造船仍然不比美國差。
而且英國還掌控這么多殖民地,完全可以傾斜出來一個塑料產業。用了幾天時間了解了日本當前生活狀態和企業管理的艾倫威爾遜,已經大體上有了一個底線。
這個底線可以稱之為日本不足為慮,等到需要人才支撐的半導體時代,馬來亞應該下一代已經成年了,就看在教育上面能不能令人驚喜了。
反正馬來亞的學校教室也掛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看林連玉是不是真的對得起教育家的身份。
這些想法他不能在這個蘇聯間諜面前透露,甚至連準備和鳩山一郎的見面,他也要瞞著伯吉斯,省的事情不密將來波及到他本人。
比起他這種搞陰謀的人,聯美公司大股東費雯麗,考察日本演藝界的演員,明顯引起更大的轟動,費雯麗雖然是英國人,但亂世佳人成名是在美國,很多日本人也不知道費雯麗是英國人。
費雯麗甚至還參觀了一趟美軍的軍事基地,這可給艾倫威爾遜氣壞了,在國寶回來之后不斷的碎碎念,“一個英國人,去軍事基地做什么美國沒有演員勞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