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日本都沒有從戰爭完全恢復,囤地也太早了一點,至少等到二十年后也來得及。再說了,等著美國收割日本股市不是更加的容易么
陪著費雯麗慢步東京街頭的同時,自從戰爭之后存在感大大降低的日本的,再次出現在了各國報紙的頭條,這一次則是戰俘遣返的事情。
澳大利亞人本想要日本戰俘把鐵礦的先期開發都做到再遣返,可是英屬馬來亞出了沖擊戰俘營的事情。如果馬來亞的統治者不是英國,澳大利亞估計也不會在乎。
可恰恰就是,沖擊戰俘營事件之后,英國決定遣返,澳大利亞政府經過考慮,采取步調一致的動作,畢竟澳大利亞人最相信血濃于水的說法,跟隨英國的政策已經成為定局。
有這樣的小兄弟,英國應該算是很幸運,可惜的是,英國在保持凝聚力上面從來都是地球倒數,別說和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國家相比,連法國都比不過。
距離這么近的愛爾蘭都沒法同化,英國在維持向心力上的低能可見一斑。
但好在澳大利亞沒有被拉胯的母國所影響,再次承擔起來了先鋒的作用,澳大利亞各大媒體對日本拒收戰俘,任由戰俘在海外自生自滅的舉動開啟了步調一致的猛烈抨擊。
很快并不久遠的二戰記憶,包括日本人屠殺澳大利亞戰俘,以及東南亞歐洲僑民被殺,女性被充作慰安婦的事實,被澳大利亞媒體一股腦的挖掘出來。
在二戰結束五年后的今天,已經成為支撐美國在半島軍事行動大后方的日本,再次成為了澳大利亞口誅筆伐的對象。
澳大利亞的首先發難僅僅是一個開始,隨后英國、葡萄牙和荷蘭馬上跟進。
尤其是英屬馬來亞,這不是艾倫威爾遜在故意引導仇日風波,但仍然和在東京的他有關,原因是艾倫威爾遜打著善后沖擊戰俘營的名義,把英屬馬來亞今年的絕大部分財政開支,買了一批史上最貴的阿司匹林。
倫敦在之前吉隆坡會議上允諾的撥款,就這么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倫敦的手里。理論上的今年英屬馬來亞是沒有財政結余的,錢都花在了治療戰俘和遣返上面。
所以此時英屬馬來亞各大報紙對日本的抨擊,絕對出于真心實意,毫無半點虛假。
半島上的第五次戰役正在激烈進行,接替麥克阿瑟的李奇微,沒有前任這么自戀,很快就注意到了大后方的不穩,一方面讓新的第八集團軍司令詹姆斯范弗里特繼續按照計劃做出軍事部署。
美軍采用“逐步撤退,保持接觸,大量殺傷敵人有生力量”的戰術。準備在禮拜攻勢預計對手難以為繼的時候發動反攻。
李奇微自己則發電報詢問日本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此時美軍正在醞釀反攻,日本要是不穩定的話,肯定會對前線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