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那一次的貶值,對本土有害處,但對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害處比本土還大。
戰后對世界而言,英鎊已經不是獨一無二的選擇,英鎊失去了它的優勢,成為一種普通的貨幣,必須有足夠的額外的理由才有人購買。這意味著英國將必須保持高利率,而這將對其國內產業造成不利影響。
在可怕的經濟威脅下,英國政府表現出了殘忍的決心,決定利用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再次迫使英聯邦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滿足英國本土的發展。
比如,繼續對殖民地的貿易和投資實施控制,這是英國在同意英屬印度獨立,轉手就加大在馬來亞駐軍的原因。
另外一點就是犧牲英鎊區的利益,把英鎊和美元的兌換變成了一比二點八。
前者是因為馬來亞的橡膠和錫礦,是美國所需要的,可以穩住英鎊的穩定。后者英鎊貶值為了本土的經濟活力,代價是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英鎊區均攤。
其實這樣做必然會讓澳大利亞在內的帝國領地更加的離心,解決辦法是澳大利亞鐵礦的發現,澳大利亞又是最相信血濃于水的國家。
連帶著后來英國聯合荷蘭、葡萄牙散布印尼威脅論,更進一步促成五國聯防。澳大利亞至少沒問題了,現在就看馬來亞能不能起到生產基地的作用,制造出來大量額外的商品來鞏固英鎊價值。
任何一種貨幣都需要東西來背書,現在的美元是用黃金,當然其實英鎊也是。其他國家使用美元是因為美元可以隨時兌換黃金,并不是其他原因。
但貨幣也可以綁定其他的大宗物品,二十一世紀的美元綁定的就是大宗物品而不是黃金。
“親愛的,現在英國已經不能像是世界大戰之前那樣,發動經濟戰整美元了。最關鍵的是我們的軍力不如美國強了。所以美元現在需要的是全球化,而我們英國至少短期是要穩固英鎊區。動員出來所有殖民地的資源進行開發和建設,支撐英鎊價值制止擺脫美國的經濟支援。甚至可以印錢投入到海外領地。”
帕梅拉蒙巴頓似懂非懂的聽了半天,小心翼翼的道,“親愛的,好像這件事不是很容易。”
“你就聽我的,到時候別說是英國首富,我看世界首富也不是難事。”艾倫威爾遜伸手捏著帕梅拉蒙巴頓的耳垂,輕聲道,“這樣英國本土公民也會受益的,以當前英鎊和美元的世界貿易占比,我們肯定是更占便宜的,畢竟我們本土人口少。這個利潤分攤到每個人的身上,我們本土的人均更高不是么”
二十一世紀,很難說在傳統工業上美國就比歐洲強,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傳統工業,歐洲還在美國之上,但比較人均歐洲普遍是四萬美元的水平,美國卻是六萬。
歐洲比美國差的估計也就是兩個方面,互聯網和美元地位。這就是兩萬美元的差距所在。